日子在一点一滴的流逝。
就是那几件事情,柴米油盐酱醋茶,习武喂鸡哄小孩。
生活过得平平淡淡。
小地方似乎不随着天地的运转而运转,自成一统,像是一个世外桃源。
然而世外桃源外的世界并不太平。
同治四年四月,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长期活动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省的捻党组成的捻军,在山东菏泽高楼寨歼灭大清僧格林沁部。
“捻“是康熙年间以来一直存在于民间的群众反清集体,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一带,由于受到清政府的残酷镇压,它的活动一直处于秘密;半秘密状态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大受鼓舞,乘机而起,在各地组织军队。发动起义。反对当地贪官酷吏的暴-政,杀富济贫,成为太平军的忠诚盟友。
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后,捻军也闻讯沮丧,军心动摇,组织涣散,濒于瓦解状态。僧格林沁和官文乘机进攻,捻军的主力部队被歼,只剩下两支小队伍。一路退到陕西南部,或是转战于湖北、河南等地区,继续坚持斗争,给清政府以极大威胁。
太平天国山陵崩时,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淮王邱远才两部太平军二三千人,于鄂北地区与张宗禹、任化邦等部捻军二三万人汇合,其他一些被打散的太平军、捻军也陆续前往集中。在豫、鄂边境进行合并和改编,组成了一支集中统一的新捻军,张宗禹,任化邦共推赖文光为最高领袖。赖文光沿用太平天国的年号和封号,张宗禹为梁王,任化邦为鲁王,李允为魏王,牛宏升为荆王,张禹爵为幼沃王。
军队沿用原捻军编制,以五色旗区分,下分大旗、小旗。军事上根据捻军骑兵较多和北方地势平坦等特点,决定易步为骑,加强部队的机动能力。
清军方面,与捻军作战的主帅是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
同治四年五月十八日夜,三更天,僧格林沁在菏泽西北不到十公里的吴家店,被一捻军战士——十四岁的张皮绠砍死在麦田。
捻军全歼僧格林沁以下七千余人,取得重大胜利。
受此影响,清廷大为震动,急调曾国藩督师北讨。
曾之心腹幕僚赵烈文一直曾送到江都北边的邵伯镇才返回。
此前,南京收复,湘军旋被裁撤,曾国藩北上剿捻,所带部下多是李鸿章派遣的淮军,淮军第一名将刘铭传即在其中。
六月十八日,曾国藩怀着复杂的心情,拖着老病之躯,由南京登州率裁军以后剩的六营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勇两万多人北上,抱定“与贼相终始”之志,九月二十三日,抵达徐州前线,开始了他的剿捻生涯,并在攻捻战争中,对触及清廷心腹的“捻患”,开列出一系列处治之方。
曾国藩曾国藩此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岁,功成名就,位列甲侯,一生浸淫儒学,致力事功报国,平定太平天国洪秀全,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巅峰,加封太子少保,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又为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即便慈禧皇太后对其都是提心吊胆。
这样一位冲破了民意与权力的双重桎梏,权倾大清而大获成功的人物,剿灭蚊子一般的捻军,是大材小用,然而不知是因为受到之前与自己的心腹幕僚赵烈文的一番谈话还是捻军得天独厚,总之,曾国藩失败了。
同治五年九月,赖文光与张宗禹部在河南中牟会师,将曾国藩苦心经营近一年的“查圩制捻”法和千里河防摧毁,曾国藩剿捻宣告失败。
虽然他的学生李鸿章后来继续力排众议沿用曾国藩的办法剿灭了捻军,但是曾国藩的地位还是被加上了掣肘。
曾国藩的政敌们正好以此为借口,对他大加攻击,清廷见他连战无功,也连连降旨,严加斥责,曾国藩忧愤成疾,上疏请求辞职。清政府也怕他在剿捻过程中再一次强大起来,于是改派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湘军和淮军,接替曾国藩的职位负责剿捻,曾国藩仍然留任两江总督。
……
两江总督署位于南京城正中,明汉王府旧址。
它的现任主人,臣子中的第一人,曾国藩,正端坐在高椅之上,围着火炉,头戴装有起花珊瑚红顶帽,身穿石青四爪九蟒袍服,缀着绀色丝绣锦鸡朴子,束一根金方与版中嵌着红宝石的腰带,脚下登粉底黑缎朝靴,显得格外的高贵庄重。
这位鬓角渐霜的老人在清晨时分就坐到了屋檐下,没有换上一身更舒适保暖的衣服,只是叫人搬来了竹篾编织成套的简陋火炉,还有赵烈文。
已经多次往炉子里添加炭火。
不想办公。
煮酒。
提杯契壶的是他的心腹幕僚赵烈文。
权倾大清的为臣第一人端坐良久,蓦地叹一口气:“我倒是有些相信你所说的了。”
二人曾经有过一场惊天动地的谈话。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