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二百六十二章

29天前 作者: 常子忆

笔记:

图5-1的上面部分,显示个体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是反映总体社会结构的两个主要因素的产物:一个是受众个体基本稳定的社会状况,以及相应的受众个体的媒介需求:第二个因素是“大众架介结构”,是指有某一经济水平和教育程度的个人,在特定地点接触可得媒介的可能性,这两个因素不仅导致人们日常媒介行为模式,而且导致相当稳定的媒介使用意向、趋势和“安排”,亦即个体的“媒介取向”,它是受众社会背景和以往媒介经验的综合产物,常常表现为对特定媒介的喜好,特殊的偏好和兴趣,媒介使用习惯,以及对媒介益处的预期等等。

“媒介取向”是连接图中上下两部分的中介。从下面部分,我们可以发现每一天人们对于媒介及内容的具体选择情况。它们可能受三个重要变量的影响:具体的日常内容“菜单”和表达形式;某一时刻的状况,如空闲时间量、使用媒介的可得性替代性活动的可能范围;以及选择和使用媒介的社会背景。某种程度上,根据一个人的媒介取向,可以预知其日常媒介使用行为,但是,许多情况下也会发生无法预料的例外。

韦布尔以报纸阅读为例,对这个模型进行了检验。他得出的结论是:“当一个人受到强烈驱使去获取特定满足时,他或她很少受到媒介结构的影响……对媒介兴趣较低的人似乎受特定内容或内容构成的影响更大。”这提示我们,理论上说我们都享有高度的自由,不受山社会结构和媒介结构所导致的总体模式的束缚;同时,这也有助于说明,为什么总体的品味和偏好,对于短期的或个体的行为不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评论:

媒介素养教育自倡导、开展以来,因开展的动机和程度多有差异,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无论是起初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还是后来的“超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随着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进程而演进。媒介素养教育最终的核心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媒介观,促进媒介生态和谐发展”。

全球化让世界几乎缩小成为一个一体的“村落”,信息化在很快满足人们渴求信息的同时却划出了一道又一道“信息鸿沟”,而数字化、网络化让前两者愈演愈烈。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媒介所具有的强大作用,日新月异的媒介还萌生出一种新型的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在运用数字媒介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接受教育的方式等,都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进入Web2.0时代,传统文化日益受到挑战;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虚假信息比较容易泛滥;“信息鸿沟”可能更加明显,面对大众的,尤其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么在开展和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应该选择和树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其中,我们必须秉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取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媒介环境变化中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div>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