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特征,有关年龄、性别、在家庭中的地位、学习和工作情况、收入水平,以及与生活方式相关的一信息。
与媒介相关的需求,如上面讨论过的,对有益于个人的诸如陪伴、娱乐消遣、获取信息等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广泛多样的,要达到各种需求之间的平衡,取决于个人背景和环境个人品味和偏好,即对特定内容类别、类型和特定内容的品味和偏好。
闲暇时间媒介使用的一般习惯,以及在某一时间成为受众的可能性。由于媒介使用是在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中进行的,因此,成为受众的可能性亦与适宜的地点有关,此外,还涉及人们的经济潜力,比如能够并且愿意买一张电影票,或者一张音乐唱片。
意识,有选择的意识,了解所拥有的信息量和信息种类,也会影响受众的形成。因此可以预期,更主动的受众成员会有计划地使用媒介。
使用的具体环境,因媒介不同而各异,但通常是指使用媒介时的群己状况和场合。与此最为相关的是,使用者是单独一人还是有人陪伴。使用媒介的场合既会影响受众进行选择的过程,也会影响受众经验的特征。
时机,时常影响受众的媒介接触。它的介入,实际上削弱了对受众选择和受众构成进行解释的能力。
评论:
英国最初倡导媒介素养教育采取的是“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当时的学者普遍认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在商业动机刺激下所传播的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往往在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因此,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青少年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种“保护主义”的价值取向视媒介内容为社会病毒而充斥于媒介环境中,它像真正的病毒一样呈几何级数复制并不断变异,毒害社会肌体,损害人们的身心。基于“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致力于“接种疫苗”、“打预防针”,来抵御“媒介病毒”对人们心灵的侵害和对社会的污染。
由于关乎民生和国家利益,即便在当今“保护主义”价值取向逐渐演变为“超保护主义”价值取向的历史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保护主义”价值取向仍然是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立场。</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