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整个中州的版图没有任何了解。
王路常是没有见过太多大山外的世界的。
向人一打听,才知道离着天津十万八千里。曾威逼着听一个拍花子的组团说过,拍来的小孩最容易贩卖往富庶的天津、北京等地。
其实全国各地都有的卖。
往哪儿找去?
行于一处高地,这一路来,周周转转或兜弯子或绕行,循了嘉陵江,上了汉江,入渭河,如今处于灞河与丹江河谷之中某地。
他并不识得各地地名,只是对于山川地脉及河流的走向有所认识。
这得益于他半吊子的大六壬术。
露宿山洼一夜,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盘腿坐于高地一蛙形乱石石首,仰观宇宙之大,准备打坐呼吸吐纳。
搭手做个桥放在眼眉,望向太阳,隐隐间看见那方天地紫金气焰升腾如龙,一片恢弘灿烂。
由屁股下方的石蛙起,整个大地连绵起伏,直至一眼看不见尽头之处,山脉青紫,横贯这个山河,环顾四周,如龙山脉大致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
到了此地,便感觉风土人情的大不相同,东西横亘的山脉像是一条太极图的分割线,他感觉舒畅,躲在山林中大肆排泄一番。
近来,他的习武到了一个关口,上下身的气血相互攻击,一直不能有效调和,导致不时胃热畏寒,便秘腹泻之事常有。
如今总算拉出一泡好屎,浓稠有度,色泽匀润。
他边大解,边在满是草叶的地上画了一个太极图,细细端详。
《太极图》据传五代至为宋初的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名《无极图》。陈抟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太极图》、《先天图》、《河图》以及《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着《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世人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
周敦颐一方面从陈抟派易学里吸收了太极图式说并与新的解释,另一方面继承了汉唐以来义理学派的传统,是宋明道学家解易的先驱。
太极图式说是《易经》“太极”思想在儒、道两家结出的硕果,道家的太极图与乾坤同构;儒家的“中华神圣图”与内宇宙全息。
这是包含宇宙至理生生不息的伟大图案。
一个圆形中以一条“S”型曲线分界成黑白两部分,像两条鱼一般,所以太极图又称阴阳鱼。黑鱼白眼,白鱼黑眼,以表象阴阳相互转化。
王子昂曾说过,太极图中间的那根曲线,令阴阳分界。这根曲线不是书本上的,在现实中也存在,一切物体最关键部位,一定是这样一根曲线,比如……
王子昂曾指着一个死人的骸骨说道:“人的脊椎骨,便是这根曲线。”脊椎并非笔直,而有“S”型幅度。
不由得想起了这横亘东西的无穷大山。
这就是天地的脊梁。
而他在天地的脊梁上拉了一泡屎。
恍惚明白了些许道理,轻喘一声,嘴便合不拢了,上有口腔,中有脊柱,下是肛门,直直贯通天地。
一阵山风吹来,裸露的屁股感觉到了冷意,而脊柱却突然有了暖意,像一股热水顺着头颅向着背脊浇灌下去。
顿时整个身躯都热哄哄的。
练武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理解平日里师父及师公的教导,都是水到渠成一般的,他们,早已对他日后的武道在日常生活中做了灌输和教导,只等着他去逐步发现武学的奇异。
“脊椎是天地感应,生出来的密线。阴鱼阳鱼,在人体上对应的是人的两肾,两肾发经脉延绵至两足,两足由此长成肾的形状。”
“交相辉映,万法归一,可得快活!”
王路常感到腰眼和脚心同时一热,胯间**瞬间*,狰狞如龙,蹲在地上的下肢双脚不自觉移动了两寸。
只是这小小的两寸,已意味着他在武道上的独立见解及感悟得了成就。
自泥丸宫内气运交战以来的惊变导致阴阳二气聚集于小腹丹田不能调和的壁障已经解除,阴阳调和间上行下运,生生不息。
……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