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一百九十六章 打听

22天前 作者: 凉瓜好苦

闲下来的江佑,自然不会浪费时间,打电话问清楚赵蕥之在家,就溜达到赵美人那去了。

正好江肚子跟二弟都饿了,找赵美人吃个饱。

一个星期的时间很快过去了。

这期间电影公司没什么事,前几天《风月俏佳人》下映了,票房表现一般。

虽然上映前为了宣传电影,把这部电影在北美拿下1.3亿美元票房的事拿出来炒作了一番,让电影在香江红火了一阵子。

但当时江佑人不在香江,记者找不到他人,新闻火了两天就没动静了。

其实江佑在香江的名气并不大,这个年代,除了投资人,没人关心电影的导演是谁。

导演的知名度和明星相比,差得远了。

《风月俏佳人》上映二十来天,票房只拿下了六百来万,成绩只能算中上。

可能也有档期不怎么样的原因吧!十月底上映的。

另外还有己经拍好的电影《圣诞快乐》跟《小鬼当家》等着上映。

正在拍的电影有僵尸先生的续集《灵幻先生》,跟公司投资的《投奔怒海》。

因此江佑最近也没写什么剧本,拍了也没档期放映。

档期太少,江佑都想把电影拿去邵氏放映了。

但想到邵氏快倒闭了,一鲸落、万物生,自己还想从倒下的邵氏身上吸收养份呢!

拿电影去邵氏上映,不是给它续命吗?

江佑才没那么傻呢!现在少赚点就少赚点吧!

所以除了偶尔关心一下电影公司的事情外,江佑部分精力都放到服装行业上面。

这一个星期钟父把自家的小女装店暂停了营业,招了几个人手,马不停蹄的东跑西跑。

找出愿意出售的制衣厂,找合适的店铺,忙的跟狗似的。

钟濋虹还埋怨过江佑自已每天过得悠哉悠哉的,却把她爸爸当奴隶使唤,也不怕累坏他。

对此江佑也很无奈,明明是钟爸爸人到中年,不甘平凡,激发了创业激情,怎么怪到自己头上了?

当然,江佑也并不像钟濋虹说的,什么也不做,他在报社所在的大厦,租下了一个办公室,做为服装公司的总部。

除了从电影公司和报社调了一些对服装行业感兴趣的员工过来外,期间还办了两场招聘会,请了一些人手!

一个星期过去了,也到了《时尚·伊人》第六册上市的日子。

由于《时尚·伊人》采用的是彩纸油墨,就算是自己的印刷厂印刷,成本也不低。

定价5.8一本,在香江的杂志中价格算是比较高那一档了。

所以虽然印制精良,前面销量最高的一期,也就卖了二千五百多册而已。

本来按魏仲祥的想法,这期销量可能好一些,但印3000册出来也够了,销量好的话再加印也不迟。

但江佑对自己亲手拍的照片有信心,下令第六册的《时尚·伊人》,首批就印刷了8000册。

没办法,有钱就是壕横。

8000份的《时尚·伊人》,通过《香江日报》的渠道,直接投向市场。

《时尚·伊人》给报亭的批发价是5.3元。

成本这么高,让报亭老板先付钱是不现实的,《时尚·伊人》都是放到报亭,先卖掉再结算。

魏仲祥本以为这八千份杂志,一个星期不知道能不能卖完。

但仅仅在杂志上市的一天后,发行部就收到不少报亭告急、要求送货的电话。

那8000份的《时尚·伊人》,居然在一天半的时间里,销售了大部分,好多报亭已经售罄了。

魏仲祥只能让印刷厂加班加点,又印刷了一万册。

魏仲祥不知道,这期的《时尚·伊人》在外面,已经卖疯了。

以前会买《时尚·伊人》的一般是男人,将杂志买回去当美女写真看;

但第六册《时尚·伊人》上市后,不止男人们被《时尚·伊人》上面的钟濋虹迷的神魂颠倒。

就连那些女人,看到钟濋虹身上漂亮新颖的衣服,也惊叹不已。

八十年代初的香江,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消费能力的大幅提升,对名牌的观念逐渐成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div>

许多人看到杂志上鼓吹的品牌‘伊莲’,纷纷打听,但根本找不到这家品牌的店面。

女人们以为又是西方那边的品牌,在香江没得卖,只能买下杂志,去裁缝铺让裁缝照着杂志上的样式做衣服。

就连停业的钟爸爸,也接到几个老客户的电话,让他按《时尚·伊人》款式做衣服。

这让钟爸爸心疼不已,这些都是潜在客户啊!就是因为店铺还没开起来,生意都跑了。

在这些订做衣服的电话刺激下,钟爸爸更努力的找工厂店铺。

而在买《时尚·伊人》的客人中,有一个人对《时尚·伊人》宣传的‘伊莲’起来心思。

这个人就是潘笛升,

一九七八年,潘笛升大学毕业后回到香江。

他并未像一般富二代那样,进入父辈企业工作,而是从父亲钟表行的最低层——售货员做起。

几个月后,他又飞往日内瓦,在瑞士着名的钟表珠宝店当学徒。

在瑞士一年多的经历,不仅使潘笛升掌握了手表工艺,更重要的是,他学到如何经营品牌的经验。

一九八零年,潘迪升带着自己学习到的经营理念回到香江。

向父亲借了一百万美元,在最高级的购物中心,中环置地广场开设了一家迪升钟表珠宝店。

彼时,香江已步入亚洲新兴发达地区之列,人均收入亦在中等发达水平以上。

先富起来的那一找人,已经培养、建立起了享用名牌产品的消费观念。

迪升公司的成立,正好顺应潮流,引导潮流,走在时代的前面。

这才能让潘笛升,在八十年代大展宏图,开始了他靠名牌、精品创业的传奇故事。

一九八零年十二月,香江进入八十年代第一个圣诞节来临之时。

潘迪升在香港老牌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上买下整整八个版面。

前五版用来祝贺香江市民圣诞快乐,后三版则刊登自己所卖名牌产品的广告。

广告刊出后,吸引了香江众多专业人士的注意,迪升公司一举成名,手表珠宝品牌生意大火,1981年开设了第二间分店。

手表生意走上正轨,潘笛升眼睛又瞄上了服装生意,他准备进军高级时装业。

潘笛升采取的办法是购买外国名牌服装香江专营权,他首先获得了CHARLESJOURDAN时装的专营权。

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时,潘笛升看到了《时尚·伊人》上面宣传的品牌‘伊莲’。

这让他起了警惕心,不会有人跟他一样,对香江的服装业起了兴趣,也想做时装品牌生意吧?</div>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