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流行的推特、脸书等社交软件也提供与微信相似的记录分享平台,但微信与之不同的是,朋友圈有其特定的内容展示控制功能,如非好友只可见朋友圈最近的十张照片、仅展示进三天朋友圈内容、已发布内容设为私密等,此类功能的使用。因此,微信特有的展示平台经营模式对于用户构成了独特的心理体验,或不可与其他社交软件同日而语。
该项目为揭示“微信朋友圈”这一现象级功能使用中,人们呈现出的行为与心理的关系进行研究。帮助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微信朋友圈功能和特性,从各类人的朋友圈发布读懂朋友的性格特点、人格特性、心理诉求等,从而更好地识别同伴、结交朋友,同时帮助广大青少年增强自我独立意识,摆脱各类个人展示平台沉迷。
此外,微信朋友圈的个人管理权限也有效地加强了内容的可供分级程度、社交安全性、增强意识形态管理意识。因此,微信朋友圈因改良而形成的新的社交平台经营模式,也引导出了内容把控、隐私安全、内容分级等新型可探讨性议题。三、完成研究任务的条件和基础
首先,指导老师关注传播学与传播心理学现象,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公众平台动态,对微信朋友圈这一社交应用有所使用与了解。具有丰富的论文指导经验与时事评析经验。
其次,参与项目研究的小组成员需热爱新媒体传播的推广与研究,善于人际沟通,善于细心观察周边事物,对待交办的各项数据整合类任务认真负责,有科研的严谨意识,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每个人身边都遍布微信朋友圈使用者,因此需从微信朋友圈提取的数据可以通过多重方式进行获取。
我校从事传播学领域研究的导师已强烈意识到“手机沉迷”现象在我校大学生群体之中的严重性,该项目成果之一——对个人展示平台沉迷现象的改善,具有实质性的作用,该项目会因此得到支持与推广。定量分析:分类随机抽样跟踪数名北京大学生一定样本,收集每人一个月内发布朋友圈的内容、每一条朋友圈的点赞评论量、每一条朋友圈是否被设为私密现象以及朋友圈关闭现象。收集样本中每人每天打开朋友圈界面的频率、在微信中占用的总时间以及朋友圈界面占用的时间、朋友圈发布后又删除的频率、为别人朋友圈点赞的频率等。通过数据分析找到每人每日朋友圈打开频率、发布频率、删除等变量与其当日心情状况、课业压力状况等因素一一对应或多重对应的关系。
定性分析:同定量样本,采用跟踪法、</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