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是十分古老的礼仪,它与人们对火的崇拜密切相关,火为远古先民带来了抵御漫漫长夜的光明,也带来了比茹毛饮血更健康更卫生的饮食方式。《礼记·月令》是一篇指导人们每月该做什么、要注意什么的文献,其中提到了“五祀”,郑玄注《礼记》云:“五祀,谓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祭中溜,秋祭门,冬祭行也”,其中便有祭灶。古礼皆严肃端正,我们也可推想祭灶本是相当庄重的仪式,但或许因此也有点不接地气,与庄户人的生活相去较远,于是老百姓便逐渐赋予灶神以人的形象,灶王爷诞生了,为了不让他寂寞,也造出了灶王奶奶。
灶是判断家户兴旺的最好标志。走进一户人家,揭开锅看看里面做的是什么,就知道这户人家过得好不好。要让灶中常有可口的食物,靠的须是勤劳的工作、正直的品质。做到了这一点,灶王爷说什么话、吃什么样的糖,我们大可不必费心。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门、井、户、灶、中雷五神),源于古人拜火习俗。《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主管人间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祭灶日期南北不同,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民间还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举行祭祀。
祭灶的贡品以家庭情况而定,其中一般必备的是糖瓜,俗话说得好,“二十三,糖瓜粘”,贿赂灶王爷,这样祈求来年平安。条件好的,祭灶落落大满,尽量丰盛,比如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祭灶词》就记录了当时的风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中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也证明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在宋朝就有。
而家庭比较清贫的,只能供上点其他东西以示敬意,旧时北京民间有歌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诗中提到的“黄羊”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诗人说家中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哪里只是没有黄羊呢?家中再困难,也要典当衣物买供品祭灶。表明人们对灶王爷的虔诚。到了近代,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这首《祭灶诗》是吕蒙正尚未发迹之时的作品,当时正值唐末宋初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时期,战火频仍,读书人一无是处,再加上被赶出家族,母子相依为命,居住在寒窑,腊月祭灶苦无贡品,只有清水一碗,作诗一首祭祀灶王爷,道出诗人的心酸和感叹。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