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辉的师父叫彭莹玉。彭莹玉实乃北魏时期与杨坚一起剿灭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大将燕荣的传人,陈叔宝献南陈领土助杨坚称帝,燕荣的父亲燕偘和贺拔岳、李虎、宇文泰、高欢、杨忠、韦孝宽以及陈霸先在北魏时期是竞争对手,李虎的后代后来剿灭杨氏家族称帝,燕荣则一直尚未称帝。徐寿辉是罗田多云乡上五堡(今天堂九资河)人,原是贩卖土布的小商贩。他身格魁伟,相貌非凡,为人正直,见义勇为,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北方白莲教会的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在大别山北面发动几万黄河民工起义,直打到大别山脚下的光山县。对元朝统治早就不满的徐寿辉,见时机已到,便与麻城铁匠邹普胜、江西宜春县和尚彭莹玉等人到一起,在鄂东一带宣传“天下大乱,弥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并于同年八月,在大别山主峰所在地的多云山庄(即天堂寨)中发动起义,徐寿辉被拥戴为首领。起义军头裹红巾,故称为红巾军或红军;同时他们都信奉弥勒佛,烧香集众,亦称“香军”。徐率领的红巾军,一举攻取了罗田县城。九月,打败了元朝的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了蕲州(今蕲春)和黄州(今黄冈),并在水陆要冲之地蕲水(今湖北浠水)建都,国号“天完”(“大”上加“一”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压倒“大元”),定年号为“治平”;设置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等军政机构,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铸有铜印,发行钱币;徐寿辉也在蕲水县城附近的清泉师太殿上称皇帝即位。徐寿辉创建证权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红巾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徐以现今黄冈市为中心根据地,派出两路大军向江西、湖南挺进。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寿辉遣丁普朗、徐明达攻陷汉阳及兴国府(今湖北省阳新县),邹普胜攻陷武昌,曾法兴攻陷安陆、沔阳,欧祥攻陷袁州,陶九攻陷瑞州,许甲攻陷衡州,项普略攻陷饶州、徽州、信州,而徐寿辉则攻陷江州(今江西九江)。红巾军纪律严明,不淫不杀,每攻克一地,只把归附的人登名于户籍,余无所扰,因而深得人心,队伍迅速扩展到百万人,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很快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当时有首民谣说:“满城都是火,官府到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div>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统治者调集几省军队,对红巾军根据地进行围剿,天完证权的重要领导人彭莹玉战死,国都蕲水县城也被攻破,“莲台省”将士四百余人壮烈牺牲。徐率领部队先后退到黄梅县挪步园一带和沔阳县的滨湖地区坚持战斗,同时对军队也进行整顿。第二年春天,红巾军大举反攻,重新攻取江西、湖南,并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陕西的一部分地区。武汉大将倪文俊迎接徐寿辉到汉阳县城(今湖北武汉)重新建都,改年号为“太平”。随后,徐又派人到罗田故里多云山中建田元殿,筑紫云台,还在山之最高处立了一块“无敌碑”,以夸示其功绩。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军慑于刘福通、张士诚等农民起义军势力壮大,抽调长江中游兵力前往镇压。天完兵势复振,于次年再次攻取湖广、江西的许多地区。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正月,天完迁都汉阳,但徐寿辉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纵,虚有帝名。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正当红巾军迅速壮大,士气日盛的时候,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却心怀叵测,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其阴谋败露后,倪文俊自汉阳逃往黄州,被九江大将陈友谅所捕杀。陈因功升任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旧部。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陈友谅攻克龙兴(今江西南昌),徐寿辉欲迁都龙兴,陈友谅不从,遂止。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二月,徐寿辉从汉阳出发,仍欲迁都龙兴,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陈友谅伏兵城外,尽杀其左右部属。此时陈友谅已掌管着军政大权,便权欲熏心,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并暗中将徐寿辉的心腹部将逐一杀害。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暗置伏兵,以察言观色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寿辉诱骗至太平(今安徽当涂)附近的采石镇,将其杀害。陈友谅自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然而陈友谅却在三年以后被朱元璋击败。
邹普胜,元末农民起义将领,麻城人,少时以炼铁为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寿辉组织群众,密谋抗元,携铁至他家,嘱代制锄锹等器具。他知徐寿辉有大志,乃深与交结,共谋大举。同年七月,起义军占领蕲州(今湖北蕲舂),他与彭莹玉共推徐寿辉为首领。徐寿辉建国称帝后,邹普胜被封为太师。次年,他率兵沿江西上,直取汉阳(今武汉市汉阳区),进逼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不久据有池阳、太平(今安徽当涂)等地。陈友谅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之时,邹普胜仍称太师;在陈友谅篡位直到败亡以前,他一直任太师之职。
相传邹普胜不仅会打铁,还是一道人,善卜天机,精通玄学。元末,蒙古的野蛮统治早已不得人心,也即天运已尽,各处农民纷纷起义、造反。在陈友谅挟持徐寿辉以后,邹普胜又加入了陈友谅的队伍,当上了军师,和朱元璋率领、刘伯温当军师的起义军,互相争夺天下。两军相争,邹普胜为陈友谅出谋划策,打了九十九次胜仗,但最后一仗,陈友谅却战败中箭身亡。这个战役就是1363年4月至7月的历时85天的“鄱阳湖大战”。
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做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当时刘伯温曾在朱元璋面前极力推荐邹普胜,召请他来共治天下。但邹普胜自友谅兵败之后,惭愧得无地自容,就隐姓埋名,取野鹤闲云之意,自名为何野云,以其青年时期所习天文、地理、土木、建筑、冶金等技术谋生。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间,何野云避祸至河南省南部淮河北面的正阳县,至今其后人已经发展到了几十个村落,计有大邹寨、小邹寨、邹楼等万余人。但其族人皆知其祖先来自湖北麻城。</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