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25章 铁骨忠魂(1)

2个月前 作者: 列夫托尔斯明

白莲教是唐、宋以来流传民间的一种秘密宗教结社,渊源于佛教的净土宗。

相传在东晋年间,五胡乱华,战火频仍,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为楷模。据说周续之首先来到慧远大师处修行,同时又有一些具有清净信心的士人,如宗悫、雷次宗、张野、张诠、毕颖之等人,也都来庐山依止慧远大师修行,于是大家在西方三圣像前,营建房舍创立莲社,一同修行净土法门,守卫灵魂深处的那方净土。南朝萧统《陶渊明传》中是这样记载的:时周续之入庐山事释慧远,彭城刘遗民亦遁迹匡山,渊明又不应征命,谓之“浔阳三隐“。浔阳三隐中陶渊明虽然隐居了,却并未遁入空门,他寻找的是富庶安宁的世外桃源。话说刘遗民在东林寺修行到59岁才圆寂。临终以前,刘遗民曾对着佛像焚香,一再地礼拜并祈祷说:“我因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教,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此香应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其次供养阿弥陀佛,再其次,供养《妙法莲华经》,我之所以能够得生净土,就是由于此经的功德。并且我愿与一切的有情有义之人,能够同生西方净土。”说完之后即与大众告别,睡卧在床上,面向西方合掌,安然地往生。

北宋时期,辽金乱华,天下大乱,净土宗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南宋绍兴年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白莲教与净土宗的教义大致相同,崇奉阿弥陀佛,要求信徒念佛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以期往生西方净土。茅子元采用天台宗教理,绘制《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以佛像、图形和比喻解说佛土的高低;简化并统一前人制作的念佛修忏仪式,制作《白莲晨朝忏仪》;先前的净土结社,参加者之间只是松弛的社友关系,社与社互不相属,茅子元则将其改为师徒传授、宗门相属。他在淀山湖建白莲忏堂,自称导师,坐受众拜,又规定徒众以“普觉妙道”四字命名,从而建立了一个比较定型的教门。初期的白莲教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白莲教却因教义浅显、修行简便而得以传播。迄南宋后期,虽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统自居的佛教僧侣视为“事魔邪党”,但已到处有人传习,甚至远播到蒙古统治下的北方。

元朝统一中国后,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和奖掖,进入全盛时期。庐山东林寺和淀山湖白莲堂是元代白莲教的两个中心,刘遗民和茅子升成了白莲教的两个创始人。白莲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为号召,形成了一大批有家室的职业教徒,称白莲道人。因其“在家出家”,不剃发,不穿僧衣,又被称为不剃染道人或有发僧。元代由白莲道人组成的堂庵遍布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数十,规模堪与佛寺道观相比。堂庵供奉阿弥陀佛、观音、弥乐佛(合称弥陀三圣)等佛像,上为皇家祝福祈寿,下为地方主办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筑桥之类的善举。堂庵多拥有田地资产,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继,世代相传,堂庵的财产实际上是主持者世传的家产。有些头面道人勾通官府,交结豪强,成为地方一霸。

经过长期流传,元代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都发生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崇奉弥勒佛,宣扬“弥勒下生”这一本属弥勒净土法门的宗教谶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众滋事,间或武装反抗元廷统治。至大元年(1308年),朝廷忌白莲教势力过大,下令禁止。仁宗即位(1311年)后,曾恢复合法地位。但十年后英宗即位,活动又遭限制。因此,许多地方的白莲教组织对官府抱敌对态度,加之其信徒以下层群众居多,故当元末社会矛盾激化时,一些白莲教组织成为率先反元的力量。

元末红巾起义的领导人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邹普胜等都是白莲教徒,他们以明王(即阿弥陀佛)出世和弥勒下生的谶言鼓动群众,产生了很大影响。

韩山童实乃北魏时期与杨忠一起剿灭东魏高欢的大将韦孝宽的传人,高欢献北齐领土助宇文泰称帝,高欢和贺拔岳都是北魏名将尔朱荣的心腹部曲,尔朱荣是继北魏文帝时期冯妙莲私侍卫、武帝去世胡太后垂帘听政以后用武力打倒胡太后将北魏皇权收入囊中的北魏头号权臣,杨忠后代后来剿灭宇文家族称帝,韦孝宽则一直尚未称帝。韩山童出生于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一信仰白莲教的家庭。成年后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宣传“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推翻元朝统治。韩山童作为北方白莲教主,以宣传白莲教的方式广收门徒,刘福通与罗文素、杜遵道、盛文郁、王显忠、韩咬儿等成为韩山童最早的一批信徒。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强征15万民工修筑黄河堤坝。实践表明,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一般会引发农民起义,韩山童、刘福通认为时机已到,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谶语。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动,韩、刘乘机在颍州颍上发动起义,为了顺应封建法理,韩自称是宋徽宗八世孙。当地县令急调军队围剿,韩山童不幸被俘,随即被杀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div>

刘福通1321年出生于安徽省界首市境内刘肖镇的一个巨富之家。刘福通自幼性情豪爽,聪明过人,素怀大志。青年时曾任朱皋镇巡检,正直仗义。适值元末残暴统治,豫南皖北百姓涂炭,怨声载道,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社会背景下,元朝钦差贾鲁以修河为名,向刘家勒索珍兽白鹿未逞,于是假公济私,改河道,毁刘宅。刘福通于国仇家恨之下,遂决心造反灭元。刘福通与韩山童为起义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白莲教主韩山童自称是靖康之变后随精忠报国的岳飞拥护赵构到杭州继位的南宋大将韩世忠的后代,他的大弟子刘福通自称是镇压过《水浒传》中宋江方腊起义的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他们将证权定名为“大宋”以求延续宋朝的国祚,他们在组织上联合白莲教,在舆论上则把斗争矛头集中对准异族统治者。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韩山童、刘福通等在河北永年县聚会。杀白马黑牛,誓告天地,决定起义。不料消息走漏,遭官军突袭围捕,韩山童被捕遇难,刘福通逃回颍州。同年五月,刘福通在颍州率众起义,迅速攻克颍州城,点燃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烽火。刘福通率红巾军首破颍州,随即进军河南,占朱皋,据仓栗,连破罗山、真阳、确山,又克舞阳、叶县等地,横断豫南。同年九月,刘福通挥兵南进,相继攻占汝宁府、光州、息州,义军胜利壮大,队伍扩充至20万众。

至正十二年(1352年),刘福通率红巾军先后大败元军主将赫斯虎赤,斩元大将巩卜班,击败帖木儿30万精锐之师,屡战屡胜,威震元廷。此时,汉人地主李思齐勾结元军,从背后偷袭义军,刘福通从汝宁退守亳州。

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月,刘福通与八秃会战,杀八秃,败元军。其后引军向南,攻占安丰,进围庐州(今合肥)。

至正十五年(1355年),刘福通迎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到亳州(今安徽毫州),称“小明王”,建立证权,国号大宋,年号龙凤,刘福通与罗文素同为平章。同年二月,由于战略失误,义军主力北上,亳州遭元军围困,刘福通保小明王血战突围,南奔安丰,这是红巾军起义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刘福通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受挫不馁,退驻安丰不久,刘福通率军北上反击,连破元军,声威复振。

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刘福通亲率主力攻陷汴梁,但刘福通后来孤军无援,拥韩林儿败走安丰。接着,北伐的三路大军因各自为战,互难支援,相继失利。刘福通在极艰难的形势下坚守安丰,时间达四年又九个月。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派部将吕珍突袭安丰,刘福通不幸在安丰阵亡,韩林儿则被朱元璋接往滁州宗阳宫。两年后,朱元璋遣左丞廖永忠用船将韩林儿溺死于瓜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