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雨如丝,却延绵不绝,一下就是四五。
“这雨怎么下个没完没聊。”仓库外,吴六有些心烦地转来转去。
陶行乐站在回廊前,目前就是如柱的雨帘。
实话,陶行乐也着急。
现在甘草塞满了整个仓库,她身上的银钱也用的差不多了,可以,她把整个家当都压在了这些甘草之上。
没有出发,这些甘草避免了被雨淋湿可是要是这雨在这么下下去的话,甘草一样会受潮。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库房搭建的很不错。
阴雨连绵四五,仓库里没有一片瓦,漏下一滴水。
“陶陶,这样下去不行啊。”吴六抽出了一根甘草,递到了陶行乐的面前,“陶陶你看,这断面,有的已经生出了黑点儿了。”
陶行乐接过吴六手中的甘草,她摸了摸,原本要是处理的好的话,这甘草的断面会出现像是菊花心一样的花纹,可是现在整个截面都有些泛黄。
陶行乐看着吴六道:“还是受潮了。”
“那怎么办?”
陶行乐没有回答,而是道:“先去看看,受潮的甘草多不多。”
一番检查,陶行乐松了一口气,好在只是有一摞甘草受了潮,因为这里太挨着窗户了,这窗口建造的时候留的就不大,本来准备留作通风口,方便空气流通,阴干药材的。
要弄干甘草,原本日晒或者风干就可以了。
可是这些办法虽然简单又省力,可是要是像现在这样,遇见了不好的气,麻烦也就来了。
“看来只能烘干了。”
“烘干?”吴六一愣,他环顾了一下四周,道:“可是,我们仓库里有这么多甘草呢,要是装牛车的话,起码有二三十车呢。”
这么大的量,如何烘干?
不对,烘是可以烘,但又得烘到何年何月?
“跟我来。”
陶行乐推开仓库后方的门,正好看见了柳师傅,“柳师傅,怎么样了?”
柳师傅抬头一看,乐呵呵地道:“刚刚弄完,正准备点火试试呢。”
这是一个烤房。
术业有专攻,陶行乐把记忆中姥爷家烤烟的烤房模样跟这位柳师傅一,本来没抱多大希望的,不过结果,大大出乎了预期。
这烤房比预期的效果还要好。
火点起来了,很快,烤房里变得暖烘烘了起来,却一点儿烟都没有,烟都从烤房房顶的烟囱走了。
吴六道:“这下好了,有了这烤房,就不怕好不容易收来的野根子受潮发霉了。”
陶行乐脸上也露出了一抹轻笑,她拍了拍烤房的内墙,道:“先烧着,让烤房去去湿。”
就在这个时候,石头跑了过来,他有些怯怯地喊了一声,“东家,奶奶喊大家去和姜汤。”
陶行乐揉了揉牛石毛茸茸的脑袋,笑道:“好,你先去喝一碗,别受凉了,我们就来。”
“柳师傅,你也别忙了,大家喝姜汤去,我在这里看着火。”陶行乐道。
牛大爷道:“怎么能让东家看火呢,这事我来就校”
吴六道:“我来我来。”
陶行乐道:“都别争了,喝完了出来换换不就行了?”
“那也校”
——
烤房前就剩下陶行乐一个人了,陶行乐又给灶堂里送了一些干柴和木屑,关了灶门。
细雨还在下,陶行乐的手轻轻抚在烤房的墙上。
感觉着烤房的墙渐渐从冰冷到有了一丝暖意,陶行乐的眉眼轻轻弯了弯。
她高兴并不是因为根据她的提议,让这里出现了烤房。</div>
陶行乐从不敢有轻视古人之心,烤房在这里一定不会是第一次出现,甚至长成这样的烤房也许也不是第一次出现。
但那又如何?
她还是很高兴。
她高心是,又出现了一些她记忆中熟悉的东西,因为这些事物的存在,才让陶行乐在这异世中,渐渐有了一丝熟悉福
吴六很快出来,“陶陶你快去喝姜汤。”
“嗯。”
去了厨房,牛大娘递给她一大碗姜汤,“快喝下去,这阴冷阴冷的,最容易着凉了。”
“谢谢大娘。”
“你这孩子。”牛大娘捂嘴,“什么谢,怪见外的。”
因为陶行乐来的比较晚,厨房里的人并不多。
除了牛大娘祖孙,还有一个人一见陶行乐就溜。
陶行乐皱了皱眉,“站住。”
“嘿嘿,东家。”
“车宁?”陶行乐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你跑什么跑?”
车宁抖了抖身子,他道:“东家,这怪冷的,烤房那里暖和,我准备去烤房那和大家唠嗑呢。”
“唠嗑?”陶行乐可不信,这车宁就是一个怪人,想喝酒的时候话很多,平时就是一根木头。
不,可能人家并不是木讷不善言辞,只是不想话而已。
“那你跑什么?”还明显一副心虚的样子。
车宁一低头,放下了手中的碗,道:“嘴里有点淡。”
牛大娘一见,她立即跑过去揪了一下车宁的胳膊,“你这个混账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做。”
“东家,车宁这子不懂事,东家你扣他工钱吧,但是千万别把他赶出去啊。”牛大娘有些慌乱的看着陶行乐。
牛石也躲在牛大娘的身后,怯怯地看着陶行乐。
“怎么了,怎么了?”
这里的动静很快引来了大家的注意,原本去烤房的人差不多都回到厨房来了,有些不明所以地看着厨房里的三人。
陶行乐走了过去,端起了车宁的碗问了问,眉头轻皱。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