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魏军之中,还真没有对竹筏使用在行的,包括羊祜在内,这些来自北方的人,对于水战,一直是比较陌生的。
以前在横渡长江的战役之中,中军团有着水军船队的支援,让他们渡江如履平地,所以丝毫没有感觉到有什么难度。
但现在没有水军的支援,魏军就要自己想办法了,现成的材料也只有竹子了,其实对于羊祜来说,完全是没得选才会选择竹筏,他也知道渡江渡河,还是船只好用,可现在到哪儿找那么多的船只去,所以竹筏渡江,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
试水是必须的,魏军这边必须要掌握驾驭这些竹筏的技巧,所以羊祜安排了一些会水性的魏兵对竹筏进行了试水,如果这些士兵在试水的过程之中不幸落水,会游泳的话至少不会被淹死。
试水的时候,还是发现了诸多的问题。
首先,竹筏的承载能力要低于他们事先的预估。原本他们认为竹子是空心的,连排的竹子扎成竹筏,是可以承载很大分量的。
但事实上,新砍伐的竹子全是湿的,本身的份量就比较重,而且竹子入水之后,也不能保证每一个竹节都能完好无损,不会进水,有些竹子有微小的裂纹,入水之后水就会灌入到竹筒中间。
再说竹伐筏无舷,人往上一踩,竹筏就会下沉,甚至人的脚下都是水,如此一来,就无法保证竹筏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
通过试乘,每一只的竹筏上面只能乘坐五六个人,七个人是上限,再多的话,恐怕竹筏就会沉到水里了。
毕竟每一名的魏军士兵都需要身披铠甲,都使用盾牌和兵器,每个人的负重都不低于三十斤,五六个人的份量加起来,确实也是相当不轻的。
平均一只竹筏乘坐六人,那么一千只竹筏最多也只能一次性运送六千人过江,这显然是低于羊祜的预期的。
按羊祜的预计,一次进攻至少也是需要投入一万左右的兵力,这让才能给对岸防守的吴军带来压力,人数太少的话,压力是不足的。
似乎可以通过再建造竹筏的方式来解决,现在一千只竹筏可乘六千人,再造它一千只,那不就是可以乘载一万二千人了吗?
但在水面上,不像陆地上那么简单地搞人数堆砌就行,每一只竹筏会占用江面上的一片空间,羊祜计算过,一千只竹筏已经是占据了足够大的空间了,那怕建造再多的竹筏,也只能是排在后面。
无法在第一时间抵达对岸,其实竹筏再多也是没有意义的。
就如同十万大军走一条狭窄的山谷,纵然兵马再多,也只能是依次通行,展不开队型,再多人马亦是无用。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