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一一一章 别以为老子是吃素的

2021-09-04 作者: 嬴政

“一里一灶,供的上么?”

拒马河东岸,北方军露营地,稀林前一处斜坡平地,李轩负手走到一个半人深的坑边,一边看着坑里的俩兵在灶前忙活,一边问同在坑边的本里里长。

埋锅造饭,是需要北方军各乡亭士卒自己动手的。

“三刻的标准还达不到。”

一旁的里长刘崇露出了憨厚的笑,“兵太笨,手忙脚乱的,没熟就出锅,还是赶不上。”

“别赶,熟能生巧,要的是巧,巧了不熟哪行?”

李轩哈哈一笑,环顾了下左近几处冒烟的地方,为刘崇指了指,“单兵灶,无烟灶,伍灶,什灶,双什灶与你们的里灶,里灶双锅三锅四锅灶,里双灶。各类行军灶与编制的优置配比。缓坡与平地,各类地质的挖灶速度,咱们都在试。

不要急,不要赶,这个不是争荣夺功。与你们手里的铲一样,是要慢慢改进的东西,你们如实反馈就好。”

他身前的行军灶,与汉军的行营一伍一灶,驻军一什一灶不同,是“里级”灶。

就是个长条形的半人深坑,与埋棺材挖的长坑一样,只是宽度为两个棺材并排。

挖出U坑后,U旁挖I坐锅的洞成为IU,再盗墓一样打横井,LU型的行军灶就出来了。

这个“里灶”是三I型的,可座三个大锅,一灶可为一里百余兵提供热饭食。

相对于此时军队普遍的伍什散灶,一埋锅造饭全军拾薪做饭的忙活。北方军“里灶”挖坑取薪洗菜做饭,一共仅需六人。

其余被解放出来的兵,可以休息。被解放出来的双手,可以用于别的事务。

人类的进化,不正是从独立行走,解放双手开始的么?

北方军的后勤就在进化,拾薪与燃料供应被集中。灶锅与兵卒的碗筷,连带盛饭的勺子,都正在越来越标准化。

士卒一个铁皮饭盒,就是一勺饭半勺菜,正好。

盛饭的动作,只有两下。

饭中的粮食种类再多,栗、米、麦、高粱、面疙瘩,面条等,无论干稀,只在一锅。菜一样,无论荤素,大锅熬菜,不分锅,只一锅。

就是为了两勺,一勺都不要多。

一个兵多一勺,一个乡万兵万勺,一顿饭就要多使用五十个兵,就要多出二十个时辰的冗余时间。

校场中无所谓,二龙出水,辗转腾挪,随意。若是演给文官看,单手开砖,胸口碎大石都没问题。

可在战斗中,多一个多余的战术动作,事关生死。兵贵神速,多一刻少一刻的差别,关乎胜败。

所以,即便是埋锅造饭,能少一个动作,就少一个。

做同样的一件事,能少用一个兵,就少用一个。能一刻完成,就不要一刻半。

能一个饭盒装完,就不用两个碗。能有标准筷子,就不要每次再找树枝。能把筷子放在饭盒里,就不放在外。

能两个动作把饭盛完,就不要第三个。

这就是北方军独有的“埋锅造饭”,在不停试验各种环境下的灶兵优置配比,在不停的进化。

独有的军事制度与标准,还有一个好处,情报遮蔽。

无论是孙膑庞涓,还是孙武子,未摸清北方军独有的东西之前,减灶加灶,或想以灶多少来判断北方军的兵数,就会比较困惑了。

李轩看着坑灶上锅里滚着的肉,又是一笑:“你们里是三类灶,肉多点,熟的慢也正常。”

“嘿嘿。”

听到“三类灶”,刘崇眉飞色舞,挠了挠脑门,又是装憨又是得意的嘿嘿傻笑。

中乡是刘备中军,他是桑结乡一亭三里长,原不满员,一里九十兵十五士官满,实仅有士兵二十七人。

中乡充入老兵,与入伙的武装地主改编后,不再作为样子货,而是成为了北方军的近卫军与战斗部队。

像他这样的“副里长”,若想留在刘备的中乡,关羽的东乡与张飞的西乡,最少就要被降一级使用,成为什长。

他没被降级使用,就是因为当初一咬牙,选吃了“小灶”。

“小灶”的正式名称叫“先锋灶”,全日三餐,全日操练。

吃“先锋灶”的什伍里亭,顾名思义,打起来了先上,打先锋。

最早选吃“小灶”的全是最穷苦,最饿的受不了,打算先吃好再说,真打起来大不了一了百了的乡民。

刘崇比较特殊,他与跟他同里的乡兵,不算最苦的,起码在桑结村有陋屋可住,有薄田可耕。不是睡窝棚,佃田都佃不到的乡间盲流。

他只是不想被降职,不想被调出刘备的中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