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几株桃树,一转弯,有一个小木屋,进入木屋,里面是八仙桌大小的一块石碑,绿色的碑面平滑如镜,光可鉴人。
石碑上刻着:鸿蒙创世,桃花仙人于此山种桃树三百六十五棵。
“这石碑在此很多年了,当年曹大哥来到这里欲在此建庙,想挪动此石碑,掘地三尺仍不见石碑的基座,此碑与整个桃花山依然融为一体。”
“于是,他们不得不在前面建庙。便砍伐桃树,断口处流出的汁液色泽鲜红有若鲜血般,入夜后更听闻建庙的地方传出女子哭啼的声音。半天夜时,本来漫天繁星夜空,忽地云雨大作,山洪四溢,众人用绳索将自己捆在这石碑上才侥幸没被冲走。等到天明再看,所有被砍伐的桃树都重新栽种在地,而且满树桃红更盛往昔。”
“曹老大知道自己的鲁莽惊动了神灵,于是便在此石碑前焚香祭拜,只求一块地来建关帝庙,无论地大地小绝不再砍伐伤害一棵桃树。”
“他从早到晚诚心诚意地做了三百六十五个大拜——就是五体投地的那种,累的昏睡了过去。等到天光大亮,前面桃树自动移开,空出了八亩八分地,而且合尺合规,正好建庙。”
朱炯看着这块青翠欲滴的石碑,其上刻字笔画飞扬优美,不知道过了多少岁月却不见一丝磨损。
“曹老大他们虽然做的都是没本的买卖,却从来不在桃花山杀人,甚至于在寨子里很少见血光。他们对这里的每一株桃树都敬若仙子,稍有干涸便挑水浇灌,对于被风雨挂歪的以及石缝崖边的桃树还时常培土扶植。”
听着苏安之的描述,朱炯的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一副奇怪的场景:一群埋伏山林杀人越货的强盗,呼啸往来刀头舔血;洗去身上的鲜血回到山寨,然后开始早晚拜关公,白天挑水浇桃树,生活比道士还清静。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我倒觉得这里是:里美为仁,择处美,是为知也。”
苏安之朱唇欱张,露出雪亮的牙齿,洁白若美玉,说起古语来,声音清朗,语气舒缓,很是动听。
这是论语里面的话,朱炯自小背过,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是美好的,而跟不仁德的人在一起,是不明智的;苏安之转换化用了一下,她的意思是说:跟美丽的东西在一起,能够唤醒人的仁德,选择优美的地方居住,是明智的。
“我是一个道士,可惜我们道士只能跟道士住在一起,而且道观里教的都是:抱静守拙,虚怀若谷。因此,往往美在眼前而不懂得欣赏。我觉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朱炯说的那句话出自《道德经》,常规的解释是: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什么是善,是因为有不善的存在。这句话论证的是:究竟什么是美,而天下大众眼里的美,是通过与不美乃至丑陋的比较得来的。
他没有接着苏安之美好与仁德相连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从根本上开始讨论:人世间究竟什么是美。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