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新能源汽车的核心三大件就是电池、电机和电控? 不如咱们在这三方面的研发方面咱们合作一把,均摊一下成本?”
面对丁若烟的建议,王总沉吟起来。
说实话? 研发是真的费钱? 比如说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升这回事吧? 现在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致在70多瓦时每公斤? 每千瓦时的成本超过3000元? 不管是这个能量密度还是成本都远远达不到满足汽车使用的要求? 作为汽车的储能系统,必须将能量密度提上去的同时还要将成本降下来。
怎么才能做到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降低整体成本?
唯一的办法就是搞科研,而高科研这玩意儿其实就是拿钱砸。
电池是如此,电机也是如此,对于电机这东西大家都不陌生? 随便一个路边的电动车摩托车修理店里面都会有空压机? 而这些空压机无一例外的都是以电动机作为原动机? 那么大的一台电动机? 通常功率也就一到两千瓦,可汽车用的电动机呢?比空压机上用的电动机的个头大不了多少,甚至发电机的个头比这这种电动机还要小的多? 可汽车用驱动电机的功率动辄六七十千瓦,发电机乃至发电/电动一体机的功率也动辄十几二十千瓦。
这么一点体积,还要有这么大的功率输出,怎么办?还是要搞研发,还是拿钱砸。
至于电控系统,那就更不用说了,电控系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IGBT芯片,这东西在电控系统当中的地位就相当于是电脑的CPU,你说,要不要研发?
要研发?
好的,请掏钱。
这些年来,王总的公司是赚了不少钱,否则也不至于将他推到全国十大富豪的位置上去,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知道搞研发是多么的烧钱。
也正因为知道搞技术研发有多么烧钱,王总才对丁若烟的提议有些心动:同样一个技术,如果是两家单位来一起合作研发,那就等于自己只需要掏一半的研发经费就可以获得自己之前想要得结果。
不过话是这么说,可这其中的问题也不少,比如……
“怎么合作?研发出来的成果又怎么算?”
“合作基于对等原则,”丁若烟回答道:“双方出的研发人员的数量、能力和研发经费都必须对等,研发出来的成果和专利归双方共同所有。”
王总也是个果断的人,更清楚以华夏的市场规模而言,绝对容得下两家乃至更多家大型的电池供应商,而国家也绝对不可能允许一家企业垄断市场,所以几乎没有犹豫,他当即点头:“我原则上没问题。”
原则上没问题,意思就是具体的合作细节还要再谈。
丁若烟也没奢望这么三言两语就彻底敲定这么大规模的合作,对这个结果也已经很满意了:“那咱们回头找个时间好好谈谈。”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