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袖说道:“那封信,不是妾写的。”
今上忙问:“这……这是实话?”
琴袖道:“今上可问迪王,臣是否在大理寺认过?”
皇后轻轻咳嗽了一声,迪王忙点头道:“启禀圣上,萧良媛在大理寺屡次被逼问是否写过信,可都未曾承认。”
今上微微颔首,以示认可,其余大臣却不信:“笔迹一模一样,怎么不是你写的?”
琴袖便道:“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本早已遗失,如今所见乃是唐人冯承素所书,难不成众位大臣看见冯承素所书的《兰亭集序》,也要说成是王羲之亲笔吗?”
这话说得众人都议论纷纷,江鸾忙道:“启禀皇上,臣以为萧良媛所言甚是,临他人之字迹惟妙惟肖者极多,光凭字迹难以为据。”
今上也赞同此论,皇后更是心内赞同:当初也是有人伪造次辅何尚质和德妃往来书信,导致次辅至今闲住在家,不许上朝,何尚质百口莫辩可也无用。
他其实既不是德妃的人、也不是纯妃的人,就是个一根筋罢了,只知道直言进谏,嫉恶如仇。所以德妃、纯妃那两个人都不喜欢她。当初喜红诬陷自己,就是要把这种忠臣和皇后、德妃一网打尽。
首辅江鸾他们动不了,可是江鸾也老了,没几年可以做了。他一倒,次辅就要顶上去,这样正直的大臣怎么当首辅呢?于是纯妃把他整垮之后,等江鸾一去,排名第三的郭在象不就当首辅了么?
皇后既然想到了何尚质,不免就说道:“皇上,早先也有以书信为证据告发别人私相往来的,臣妾看,这些书信,未必都是属实。拿得出七八封,细细教人验过也罢了,单凭一封信,就要定论一个人的死生、一个大臣的去留,恐怕还是太草率了一些。”
今上一听,倒是想到了何尚质,也点点头道:“这话说得很对。”
一看皇上、皇后、首辅都发话赞同,余者难以坚持,纷纷无话可说,可仍有人坚持道:“可也没有凭证说明此信并非萧氏所写。臣以为,此事还需慎之又慎则可。”
这样闹下去也没完没了,江鸾便提议,先让萧良媛暂且在宫中休息,众人也都回去,明日待圣上与大臣等分辨明白了再做定论。在此之前,萧良媛避嫌,不得与理王相见。
这个办法合乎众人的心意,除了理王不满以外,其余众人纷纷赞同,皇上便依江鸾所奏形式。皇后忙吩咐人赶紧给琴袖沐浴更衣,好生照看,待事情尘埃落定了再把琴袖送还到理王身边。
琴袖被暂时安置在西六宫中一座偏僻的小殿阁中,皇后派自己信得过的太医好生诊治琴袖,调理了几日。
过了大约五六日也没有什么消息,琴袖虽身子没大好也自己猜度着,大约是万岁节又忙,顾不上,再者皇上仍在与一些大臣僵持,谁也说服不过谁。
理王倒是日日送东西来,名贵的中药送了一堆,后来未免人怀疑,也便不许他送东西来了。这日正巧下过几丝雨,白日里竟稍稍有些凉意,人身上略爽快,琴袖便到小院子里散步。
院中不植一物,空空荡荡的,琴袖听见有小宫女从门口走过,听见她们打闹调笑的声音,就想起自己没了的孩子。
孩子若能生下来,或许就是这样可爱的女孩子。蹦蹦跳跳,跑东跑西,看着她渐渐长大,琴袖一定手把手教她写字、教她作诗、教她女红。想到此处,不仅抽泣起来,不一会儿转为恸哭,倒在墙边泣涕不止。
一旁的宫人见了,急忙把她搀起来劝说:“良媛身子不好,快回去歇息吧。”
琴袖流泪,缓缓一道哀怨之气:“我只是房里闷了,无事可做,你们也别管我。太医来了再跟我说一声。”刚说到太医,伺候皇后的成太医便来了,琴袖这才抽身而退,叫人放了帘子请他看病。
成太医今日并不把脉,只问了些身上的事,比如神思是否疲惫,苔色如何,还问了饮食、溺便之事,琴袖与宫人都细细地答了。
及问到行经之事,琴袖原是有些害臊,但心里哀愁大过害臊,也已不顾许多,就道:“仍淅淅沥沥的,但不似行经那般,颜色有些黑的。”
成太医思忖便可道:“那还是恶露了,良媛方才来时,气血两亏,且私漏不止,恶露不尽,杀血心痛,臣开了固胎丸,用后这几日心还痛么?”
琴袖言谈不似平时那么爽朗,只是慢悠悠的,一字一顿地说:“心不痛了,可心里忧烦不止,迎风流泪,思子成疾。”
成太医便道:“这正是大忌讳了,本来良媛小产,又没有及时调理。若再空添悲愁,饮食不节,以后怀妊就困难了。良媛方才说夜里手脚冷,正是这个道理,气血还没调回来,又不肯好好吃东西,自然更加重了。”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