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芝闻言这才应了下来。
相较于蜀国的内忧外患,东吴却也正为是否出兵伐蜀而犹豫不决,魏国态度诚恳,还难得为之前的伐吴一事低三下气赔不是,更承诺只要拿下西蜀,吴魏平分蜀地。但吴国上下也分为战和两派,东吴佛门力主伐蜀,诸葛亮是阐教弟子,自封神之后便一直是百道之长,灭蜀可谓意义非凡;而以张昭为首的道门则持反对态度,他们以吴国短短一年历经两次大战需要休养生息为主,魏国狼子野心为副,力主联蜀。
孙权眼见双方各执一词,都不能以东吴的大局出发,终是难以决断,只好问计于陆逊。
自陆逊夷陵之战后,名声大噪,又是辅国将军,又是江陵侯,又是荆州牧,身兼数职,东吴军权尽归其手,俨然一副军方一号人物的姿态。
收到孙权来信,陆逊权衡再三,终还是采取了个保守的态度,整军备战,坐观成败,待胜负已分,再做决断。若余三路取胜,则直取成都;若余三路败退,则再图他法。这样的决断还是卖了地皇的面子,毕竟若不是四军齐出的话哪里能制造出那种兵临城下四面楚歌的效应?这样蜀国压力也会减少不少。陆逊在这方面也是仁志义尽,若蜀国连三路都打不下,那他存在也实在没什么意义了。
这个决断也得到了东吴各方的认可,于是,东吴方面终于做出决断——暂缓出兵。
对蜀战略方定,吴主孙权便收到了一封来自蜀国的信。
孙权展信看罢,意气风发,朗声一笑道:
“蜀南中三郡尽降我东吴,真天佑我东吴!”
赵咨陪着笑道:
“西蜀方经夷陵之战,元气未复,又经新主登基,根基未稳,曹魏集四路兵马共同讨伐西蜀,实是置西蜀于死地!现下,蜀南中三郡尽叛,便如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看来西蜀算是走到头了。”
张昭闻言心头为之一震:
“大王,西蜀与我东吴唇亡齿寒,西蜀若亡,曹丕便再无顾虑,我东吴危矣呀,大王!”
孙权对此也深为顾忌,眉头微皱,正欲言语,赵咨却道:
“张老言重了!我东吴有长江天险,楚汉争霸时更有三千楚士可亡秦一说。如今,我东吴带甲百万,文臣武将比之西楚霸王更是不胜枚举,何惧之有?”
张昭正待开口回应,赵咨却续道:
“刘备征吴时可曾顾虑过唇亡齿寒?现下就怪不得墙倒众人推了!大王,臣等乞请兵马趁机扩大战果,以免便宜了曹魏!”
张昭心道:好一张伶牙俐齿!不禁反驳道:
“大国之间,岂可如此意气用事?若魏国拿下西蜀,我东吴危矣!还望大王深思啊!”
一时间,佛道两家各执一词,各有说法。
孙权捏着这封信,不由笑道:
“诸位何必心急?现下咱们只谈南中三郡,至于西蜀嘛?便先看看曹丕的三路大军境况如何再作决断。南中三郡欲降我东吴,难道还指望孤会对其失以援手不成?”
赵咨暗叹道:
“依臣之见,南中诸郡不过是想独占一隅,降我东吴只是想借我东吴威名震摄西蜀罢了。”
张昭却道:
“大王,依老臣之见,南中三郡降我东吴定是居心叵测!三郡降吴不降曹,似有挑拨之嫌。”
张昭话未毕,赵咨冷笑道:
“张老未免太过瞻前顾后了吧?西蜀与我东吴早已兵戎相见,就算主和也绝不在我东吴,却要看他西蜀的态度了。”
赵咨话里话外透着讥讽,言语间流露出对张昭主和的不屑,不禁勾起了孙权对赤壁之战的回忆。当年曹操百万雄师兵临赤壁,张昭力主降曹,若非周郎力排众议,又岂会有东吴的今日?想至此处不由哈哈一笑道:
“赵咨所言正是!既然三郡降我东吴,孤又岂会惧哉?尽收了便是!”
说至此处,高声谓左右道:
“拟旨,封雍闿为永昌太守,其余诸郡皆受我东吴节制!”
孙权这个旨拟地颇有意思,他封雍闿为永昌太守,可问题是永昌并不在孙权辖区,那么这个永昌太守也只能作为空谈了。雍闿若是真想成为永昌太守,便只能自己争取了,好一招驱狼吞虎的毒计。不管三郡是何居心,先挑拨你个天翻地覆!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