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早熟”二字来形容我自己,我认为最为贴切不过了。
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最为密不可分的是书籍,我是从小非常喜欢看书的,一方面源于我母亲的熏陶。
记得还枕在母亲怀中的孩提时代,每天夜晚,临睡前,母亲总是仰靠着枕头,手里捧着一本小说,她一边看,不时会脸上露出笑容,甚至有时忍不住笑出声来。
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会产生莫名的好奇心。会在心里琢磨,母亲看的书本里到底有什么,会让母亲笑。
由于识字不多,当然也没有办法像母亲那样拿着一本小说阅读。
等上学读书,穷我清晰记得,从二年级开始,我迷上了连环画。
可能生长于现代的孩子,未必知道连环画是什么西洋镜。连环画可不是西洋舶来品,而是出产于国内。
比如一本小说,会通过画画的方式,将其中的故事情节,画出来,图画下面配上简短的文字描述。
一套连环画下来,能够将一个故事完整地展现出来。类似于今天大家所熟知的漫画,但又有某些本质区别。
至于到底有什么本质区别,我艺术细胞着实有限,也不在我的学术研究范围,也不赘述。
也就说,二年级开始,我迷上了连环画。
看啊看,终于将家里收藏的所有连环画都看了几遍了,甚至将其中的故事情节都记得了。
到了三四年级,连环画已经完全不能满足我的阅读欲望了。
那时候,经常听母亲给我讲一些故事,或者是一些民俗故事。
由于读书到了三四年级,认识了更多的字,而看连环画又不能满足我的阅读,所以,我开始涉猎类似于小说的“大本”的书籍。
诸如《一千零一夜》这样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竟然越看越爱不释手。
记忆最为深刻的仍旧是四年级读的第一本民间爱情故事——《中国民间爱情故事》。
为牛郎织女之间那份坚贞不渝的爱情而神往,为梁祝化蝶的爱情悲歌而感伤,为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爱情而痴迷。
也从那时开始,我的爱情开始根植于心间,也开始有了懵懂的“好感”,会和自己“心仪”的女孩子一起玩。
那份童真的“好感”、“心仪”,至今想来,或许那是最为单纯,最为纯净的“感情”。
或者说,也根本谈不上是感情。
但,蓦然回首,我的爱情观一定是根植于《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甚至在这漫长的爱情道路上,我一直在追寻属于那种忠贞不渝、至死不渝的爱情。
抑或,在我心里面,爱情是神圣的,爱情是很纯粹的,爱情是很完美的。
一旦爱上,将是一辈子。
期许着这样一种高度完美的爱情,一旦在爱情的路上出现一点瑕疵,我便开始质疑这段爱情的真实。
因为这样一种完美主义,而现实并不完美。
正如,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我脑海中勾勒着一位完美的理想情人,但现实中却是残缺的爱情,抑或物质,抑或外貌,抑或地域,抑或门当户对,抑或其他种种,成为了爱情的阻碍力量。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