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174章 血脉传承

2021-09-03 作者: 镶黄旗

“大将”的大号叫蒋海潮,1953年生人。“大将”是打他上小学时,就有的外号。

人们起外号,可并不是随便挑个词儿,捡起来就叫,其实外号也有“学问”。而这种学问的内涵就在于这外号到底怎么来的,是否贴切巧妙。

通常,给人起外号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外号能反映人的生理特征。比如长得胖的,外号兴许叫“老肥’、“八戒”。长得瘦的,外号没准就叫“瘦猴儿”、“杆儿狼”。

二是根据人的姓名谐音起外号。比如名字里有“辉”字儿的,备不住,外号就叫“灰狼”、“灰兔子”。姓蔡的,保不齐叫“菜团子”、“菜包子”。要是姓詹,八成就有人会叫他“沾毛儿”。

三是发生在某人身上的故事啦,“典故”啦什么的,落下的外号。例如有人因为衣着特色,被取名叫“红围脖”、“大补丁”、“千层褶”的,也有人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被叫做“公子”、“二局长”、“大烧饼”的。

当然,还有的外号,是把上面几种情形都给结合到—起的。但既然是外号嘛,往往都带着戏谑的意味,一般而言,都不怎么好听。

蒋海潮最开始的外号也并不怎么光彩,上小学的第一天,他被班里一个挺淘气的孩子起名叫做“蒋光头”。

这个外号含义不言而喻,其反动特性在当时的年代里简直比臭大粪还臭。于是蒋海潮在第一次听到这个孩子这么叫他的时候,就用拳头封了这小子的嘴。

过去的学校里,无论小学中学,男生里始终存在一种辈份,大约是以“大王”、“二王”之序列依次论之,这是靠身体条件和尚武精神决定的一种权力排名。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京城,滨城乃至全国各地同样如此。

因此自捍卫名誉第一次挥拳之后,蒋海潮便一发不可收拾,遭遇大战小战无数,几乎打遍了全校。他把所有班级、年级的“大王”打得鼻青眼肿。而在其间的过程里,他也被他们打得鼻青眼肿。

不过到了最后,他还是成了公认的全校“大王”,也就再没人敢叫他“蒋光头”了。而自此,同样取自他姓氏谐音,却显得威风凛凛的另一个名号——“大将”,倒是传开了。

我国有句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固然,这等同于“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话,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并不正确,但反过来说,有的时候也的确很灵验。

应该说,蒋海潮就是这样的例子。他能在小学就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且在今后能一步步成为西北岸“海碰子”中公认的“第一条好汉”,无论是从基因遗传的角度来说,还是从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来讲,都与他的家庭紧密相关。

蒋海潮的家族是祖辈生长在滨城海岸的渔民,他们老蒋家靠“碰海”吃饭的历史,恐怕得追溯到数百年前了。

因此历代老蒋家的人不但对西北岸的海况了如指掌,拥有独家的“碰海”诀窍,也被锋利的礁石和湍急冰冷的海流子,锻造出了坚实的体魄和彪悍的性情。与大海的紧密相连以及威武雄壮的因子,早已深深溶入了所有蒋家人的血脉之中。

蒋海潮的父亲蒋启盛,长得方头大脸,虎背熊腰,一米八几的大个儿,立在那儿像个小影壁,个头和黑脸在人堆里十分显眼。

他可是个碰海多面手,别人是在水下“拿货”专一不分心,他在水下是有什么划拉什么。海参、鲍鱼、海螺、扇贝、海胆、蟹子统统都装入囊中,还屡有手掰鲍鱼、手抓马面鲀鱼、一刀捅死“黄鱼棒子”的奇迹发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