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185章 贡院内

2021-09-03 作者: 衣山尽

此刻,在奎宿堂中,一个文吏模样的人领着几个工匠跪在李祯和舒日长的面前,磕了一个头:“钦差大宗师,刻题的工匠已经聚齐,还请大宗师们示下。”

奎宿堂是两个主考官平日里起居之所,天已经黑下去了,两个大宗师已经在里面看了半天书。舒日长也还罢了,李祯年纪实在太大,看不了两页,脑袋就如同鸡啄米一般点个不停。

听到那文吏的话,猛地惊醒过来,看了看眼前的情形,觉得不算什么大事,又迷瞪了过去。

舒日长:“将匠人们带下去,好生看管,等下就有考题过来,你等再连夜刻好就是了。对了,李宗师格外开恩,给匠人们送一道消夜。”

“是。”

按照明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尤其是乡试这种直接关系到读书人前程可以直接做官的考试,其重要性已经超过后世的国考。因为一旦中举,考生就可以直接做从七品的官员。所以,真要比拟,相当于上中央党校学习班的考试。

因此,考官事先都不会出题的,以防走漏风声。

只有等到刻题的工匠进考场前的那夜,两个宗师才会商议一下,将题目写出,命他们连夜刻了。然后,卯时考生进场,就可以直接发下去。先后超不过四个时辰。很多考生在拿到题目纸的时候,上面的油墨都还没有干呢!

当然,刻题的工匠进贡院刻好题目之后就不能出去,也要等到考试结束放榜那天才能出院回家。

等到几人退下,舒日长叫了一声:“昌祺公,昌祺公……”

耳朵却传来轻微的鼾声,原来,李大主考已经睡着了。

舒日长苦笑一声,摇了摇头,提起笔,斟酌了半天,才在纸上写了五道《五经》题。实际上,这五道题他这几日早已经想得明白了。为了这五题,他也费了些心神,陕西的文教比起江浙要落后些,题目不能太难,当然也不能太简单,要契合士子们的水准。

写完之后,他又叫:“昌祺公。”这次,他提高了声气。

“恩恩恩。”李祯眼睛已经有些微红,一脸的疲惫:“日长,怎么了?考题啊……你拟好就是了……”

舒日长:“李公,我的题目道是拟好了,可你的呢?这个我可不能代劳。对了,诗题想得如何?”

所谓的诗题,指的就是最后一场的试帖诗。

李祯随意从书架子上抽出一本唐诗,翻了一页,正是王维的《鹿柴》,就道:“我想用空山不见人。”

舒日长点头:“倒是妥当,写个阄来,我抓个韵部。”

这也是明朝科举的规矩,主考出题,副主考抓韵脚。

当下,写好纸疙瘩,舒日长一抓,正是个“人”字。

这么一闹,李祯的瞌睡虫儿也不知道跑哪里去了。他一把年纪,瞌睡来得快,也去得快。笑道:“人字可不好作题,有些为难陕西学子了。”

舒日长:“试帖诗不过是个锦上添花的事儿,算是一个权衡考量,对了,李公的策问题可拟好了。”

别说试帖诗和策论是锦上添花的事儿,自己出的那五道《五经》题不也是如此?

实际上,考生只要前三题作得好了,这举人也就中了。

这么说也不对,其实,碰到懒一些的同考官。你只需在三道《四书》的第一和第三题上多费些工夫就行,至于第二题和后面两场,嘿嘿。只要头场的《四书》文卷子推荐了,后面的就是摆设。特别是第三场的策论,都没人看,就是空策,也只得荐在里面做个补充。

李祯:“已经想好了。”

说罢,就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题目。

舒日长拿起来一看,却是一到关于盐政的题目。顿时笑了:“李公,陕西一不靠海,而不产井盐。你老这题若是叫江、浙、顺天府和四川的考生来做,倒也无妨,叫陕西士子做,却是为难人了。”

李祯:“怎么了?”

舒日长道:“来陕之后,我也在外间逛过。有见识读过书的人还罢了。竟有农户说,这盐乃是太阳精华,否则,为什么人被太阳一晒,汗水一干,衣裳上却要结出一层盐霜来。”

“哈哈,这个话儿得趣,倒将老夫的瞌睡给笑醒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