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艳张宝同2016.11.22
“一条大河波浪翻,风吹稻花香两岸”。每当听到这首歌,就有一股深情和思恋在心中翻滚和激荡。我们家住在汩罗江边,江边江面的四季和风景多少年一直深藏在我的心灵和记忆中,成为了我一生中向往与奋斗的美好情感。
提到汩罗江,人们总会与屈原一同联想。因为汩罗江是因屈原而闻名。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末期,被流放时,曾在汨罗江畔的玉笥山上住过。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今湖北荆州市)被秦军攻破,屈原感到悲愤交加,救国无望,怀石自沉于汨罗江。当地渔民划龙舟抢救屈原未果,担心江中鱼会吃掉他的遗体,就用粽叶包起米团丢在江里。因此,汨罗江就成为了划龙舟和包粽子两项中国重要民俗的发源地。在把屈原的遗体从江中打捞之后,人们用黄金将他被鱼吃掉的半边头部修补。为了防止盗墓,人们在江边为他造了十二座坟墓,并立有屈原庙。至今,那座小庙已被修成了很大的屈子祠。
屈原投江的故事总是让汩罗江有种悲情的色调,其实,作为我们在江边长大的人来说,汩罗江赋予我们的却是那江边的风景与风情。
汨罗江发源于江西省,流经湖南平江县,至新市进入汨罗市,向北注入洞庭湖。它是由南支流“汨水”为主源,与北支流“罗水”在汨罗市屈谭汇合成汩罗江。千百万年来,汩罗江就象一条普通的江河,朝来夕去,日夜奔流,无声无息地汇入洞庭湖中。象几许封建家庭的大家闺秀那样遵规守矩,温婉含蓄,波澜不惊。如果没有屈原投江一事,她可能还不会引起世人的关注。
但汨罗江两岸粉墙村舍,桃红柳绿,民风淳朴,水草肥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作为家乡,她更是让我们感到清秀美丽,温情似水。
严格说来,汩罗算不上是我的故乡,因为我从小跟着父母随铁路工程处流动,先是在宝成铁路沿线,又去了陕西蒲城,再后又搬到了福建南平,最后才在汩罗定居。因为她是我大部分童年和整个人生的家乡。所以,在我的情感和概念中,她就成了我的故乡。
我们工程处来汩罗是建汩罗江铁路大桥。这是整个汩罗江上的第一座桥梁。当时的汩罗才只是湘阴县的一个小镇。街道总共不过二三十米长,约四五米宽,中间的地面铺着两排青石板。两层的木制阁楼可谓是当时最好的民居。
我那时在上二三年级,常跟姐姐一起在江边的田地挖荠荠菜,在江堤上捡地软,在江边的水塘里打棱角。所以,每当回想起童年,我就感觉那段时光是那样地甜美快乐。我记得我家在陕西时生活很苦,常常连红薯都吃不饱,常年住窑洞。可是,到了汩罗之后,生活就突然地改变了。那里吃的是大米,猪肉和鲜鱼非常多,鲜活的鲫鱼才四角钱一斤。我们工程处成了当地最有钱和最让人羡慕的单位。
在我上三年级时,我哥哥从陕西咸阳转学回到了汩罗。因为过去工程处到处流动,哥哥就一直在陕西咸阳上学。可是,咸阳的生活很苦,哥哥去食堂老是抢不到饭,排队到了窗口,食堂已经没饭了,所以常常要饿肚子。人长得面黄饥瘦,神经衰弱,夜里总是尿床。所以,我妈就把他从咸阳转到了汩罗县一中上初中。
停课闹革命那阵子,学校不上课,我整天跟着哥哥到屈原农场和汩罗江边去钓鱼。那时钓鱼没人管,我们每次一去就能钓上十多斤。自己家吃不完,分给邻居一起吃。虽然整天在汩罗江边过来过去,但我对江边江面的风景几乎从未留意。直到我十五岁高中毕业下了农村,才对江边和江面上的风景开始注意。因为我意识到那些风光和风景可以寄托我的一种心境和情感。
我下乡在黄市公社的团结大队,刚好是面对罗江,背靠茶山,依山傍水。而罗江实际上就是罗水,是汩罗江的一条支流。而我住的房边就是江堤,大队部则在我屋后江堤的尽头。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