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的黑色骨头把地面都覆盖了,稍微动一动脚就会发出清脆的裂骨声。这暗道宽约两米左右,空气潮湿。陈心怡觉得空气潮湿的原因可能是有地下河流的缘故,所以我们应该可以通过地下河流找到出去的路。
我来带头,朱乾章和杭宇殿后,其他人走在中间。以这个队形向前推进。以防危险,我嘱咐有枪的人将子弹都上好膛。这满地的碎骨是不是人骨?还不敢百分之百确定,也有可能是牲畜一类的骨头。
“咔吧咔吧…”一路上这样的骨碎声,听的让人发毛。走了一段路几米后,在暗道的两旁又发现了人类的头骨!排列在暗道两侧,排列整齐。不知道是不是墓主人某种变态的嗜好。
方教授说:“这些头骨摆放整齐,看来是被杀死后由专人摆到这里的。这些应该都是殉葬者的尸骨。”朱乾章说:“这什么鬼啊!摆这么多骷髅头在这儿干嘛,吓唬人吗?”
我说:“谁会这么无聊啊,吓唬人是不可能的。我看这条“碎骨路”一定是有什么特别的含义,不然不会有这么一地的碎骨和这排列整齐的头骨的。”
这一排的头骨用手电筒往前照都照不到头,所以的头骨都是面向暗道中央摆放的。《探龙秘论》‘藏’字篇中有过一段“断骨路”的记载,和眼前景象的十分相似。
记载“断骨路”一般出现在一些有极大功劳或者是有极高地位的武将墓中出现过。不过这种葬式的时间发展不长,从春秋末期开始一直到了汉朝就消失了。五代十国时期过后关于“断骨路”葬式的资料已经在战乱中基本失传。
一般在下葬前将殉葬者斩头后,将人头摆放至靠近墓室的墓道两侧,将人脸对准墓道后,然后起棺下葬。殉葬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奴隶,这样做也是地位的象征。不过一般有个二三十个殉葬者头骨就很不错了,可这古墓居然头骨望不到头!
在封墓之前还有把殉葬者剩下的尸体都带入墓道中,在带入一些牲畜的尸体把它们放置墓道中后,再封墓道。多年之后殉葬尸体化成白骨,这条道顾名思义就是“断骨路”了。
因为武将功勋肯定是有保家卫国,开拓疆土这些功绩了。这“断骨路”葬式表现了对他们奋勇杀敌的肯定与赞赏。
还有一段小故事当中记载唐代诗人曹松为表达唐末时期人民苦难而创作的诗词《乙亥岁》中的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断骨路”葬式带给他带来的创作灵感。
这月武王虽然不是武将,但是他带领月武族建立了月武国,疆土是他用命拼出来的,摆放这样的葬式是后世人对他功绩的赞赏或是月武王自己对自身功劳的回味。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