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剧本第一页,简练的文字就出现在易水寒的视野中。
“书店二楼是个茶室。
这天突然来了几个打扮斯文的中年男子。年龄五十上下,言笑无忌,动静极大,如入无人之境,颇有气概。
为首的老兄坐定之后,便开始大谈写文。他说话就像牧师布道,似乎句句都是真理。
涉及到知名作家人名时他不带姓,经常把韩文章叫“老韩”,郭先生叫“小四”,让周围四座肃然起敬。
他说:现在的年轻作家不行,一点苦都没有吃过,什么事情都没有经历过,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接下来他便大谈自己下乡插秧、卖血换钱的事迹,好像只有这样的经历才叫经历,他们吃过的苦才叫苦。
大多人都点头应是,只有阿文不置可否。
阿文全名叫赵介文,取之为人正直、文采出众之意,今年三十二岁,是这群作家中年纪最小的一个。
对于这位仁兄的说法,赵介文是不认同的。
他们言语中有种对于“苦难”的崇拜,似乎这也是获得话语权力的资本。
因此他们便习惯性的占有“苦难”,认为自己的经历才算苦难。而别人,下一代的经历又算什么,至多只算一点坎坷。
在他们的“苦难”和“经历”面前,旁人只能闭嘴。“苦难”成为了一个霸权,并因此衍生出一种价值判断。
但其实谁也没有权力代表别人、评判别人。你只有权力代表你自己,也只能代表你自己。
赵介文没有去反驳,也无力反驳。
因为在这群人中,他是后辈,是属于他们口中的“年轻作家”。
而且,无论从名气还是资历,他都和这群作家相差甚远。
更可悲的是,他最近的那部作品已经是三年期发布的《再见,少年青春》。
换而言之,他已经算是过气作家了,而且才思枯竭,再也写不出那样的作品了。
“小文,新作什么时候出啊?”面对其他作家的询问,他只能尴尬地笑道:“快了快了……”
因为依靠作家的身份挣不了钱,为了养家糊口,只好每天都去工地干着搬砖打杂的工作。
这天赵介文收工回家的路上,路过一个书摊,竟然看到自己三年前的作品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售卖,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他索性把这套书买了下来,小心翼翼的用剪刀剪掉封带之后,书本的最后掉下来一部日记本。
赵介文也很好奇是怎么回事,疑惑的随手翻阅。
最后一页上有人手写的笔迹,日期刚好就是今天:8月31日。
往前翻去,每页都有日记,都写着同一行字:今天也没啥好的事情发生。
郁郁不得志的赵介文也用钢笔写下:我也一样。
这时让人惊骇的事情发生了,纸上居然有人写字了!
在赵介文笔迹的下方,一笔一笔凭空出现了这样一行话:“别在别人日记本上乱画!”
……”
笔锋犀利简洁、底蕴极其深厚、对剧情的掌控可以说游刃有余!
这是此时易水寒心中的想法。
这个剧本的精彩简直出乎了他的意料。
无论是场景的构造,还是剧情的别具匠心,那种精致感、画面感历历在目。
看着这样简练的文字,易水寒脑海中却不自觉浮现出种种场景。
易水寒越看越入神、越看越觉得精彩。
这样的剧本没有几十年的功底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