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杨子诀坦言:“其实这件事我想了几日,也想私下问问你。但一直没找到机会。”
任谁也想不到,他和霍南君私下会有交集。仅管这交集并未建立多久,但杨子诀认为,这份交集来得恰是微妙。
有时候,聪明人之间只需一个眼神,一个态度就能表达许多事。并不一定非要表现在明面上。
就像在宫宴上,仅管事出突然,双方争锋相对。但他二人最终都没有在这件事上死磕。否则当晚一定不会轻易收场。
霍南君道:“既然二殿下提起此事。那我也就趁此机会多问几句。二殿下的策论是如何著成的?当然,我并不是怀疑殿下抄袭我的上书,但确实是因为此事太过蹊跷了。”
杨子诀道:“我明白。这件事我也觉得蹊跷。我是在得到父皇封爵的旨意后,通过陆续移交的各项卷宗,开始留意到吏治弊端。我曾就这些问题与四弟和戴长玉大人讨论过,正式开始编写策论的时间,是在……对了,应该是在太子及冠大典之后。”
霍南君估算了一下时间,这个时间仍然是巧的离谱,她道:“不瞒二殿下,太子也是在及冠次日,才开始有编写吏治改革方案的计划。因为时间紧迫,就连秋猎时,留守京城的诸位大臣们都没有懈怠。”
杨子诀皱眉:“这么说,如果不是偶然。那么我们的动笔时间和成稿时间,整个过程几乎一致?这怎么可能。”
霍南君道:“如果是有人在双方之间巧妙引导呢?只要提出相同的思路,水道就能渠成。”
杨子诀明白她的意思:“你是说我们之间有人能得知两方消息,故意在议论方案时,加以引导。”
霍南君道:“恐怕不是有人,是有些人。我怀疑,要想随时掌握双方动态,我们两边都有暗线。要晓得,这件事差点引发的是两败俱伤。”
杨子诀也凝重起来,他道:“这的确有可能。但原因……却让人匪夷所思。”
他的策论只有四皇子和戴长玉全程参与。戴长玉出身寒门,一直受中书监袁庆的压制。
他一步一步爬上来已属不易。若是太子和二皇子两败俱伤,对他也没有任何好处。至于四皇子,更没理由去对付自己的亲哥哥。
而太子这边就更复杂一些。四位臣子,也都没有明确动机。
但霍南君却仍然相信自己的直觉。
在与杨子诀交换过信息之后,她更加确信,一定有暗线蛰伏在双方中间,而且不止一人。
如果不是她与杨子诀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或许他们仍然被第三方的搅局者蒙在鼓里。
就像皇后依旧认为是二皇子故意抄袭邀功一样。他们是不可能坐下来互相印证的。
霍南君已逐渐理清这件事的形成过程。
是有人在太子和二皇子身边都安插了内线,并且在双方成书的过程中,以建议的形式刻意引导。互相补缺,互相通融。最终让两边按照固定的轨迹,走向同一个终点。
这看似很难,但只要意见合理,进言巧妙,就很容易让人采纳。
所谓错的答案千奇百怪,正确答案只有一条,就是这番形容了。
霍南君道:“这事我已大致想明白了,多谢二殿下如实相告。”
杨子诀也同样道:“永宁能主动找我询问,便是信我。这也算解了我心头一惑。不然,恐怕我们都得被人牵着走了。”
那么接下来的目的就很明确了,只要想办法将这些个暗线找出来,自然能顺着往上查到这个搅局者。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