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357章 今日大秦帝国(一)

2021-09-02 作者: 珩毅

番薯的普及使得番薯曾为下层社会老百姓们最普遍的食物,中层阶级、上层阶级的人们很少再吃番薯,继续以五谷为主食。

土地改革顺利完成,老百姓们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几年下来,老百姓每年都收获大量粮食,一家人依靠土地就能吃饱穿暖,他们感谢做出土地改革决定的云逸,大秦帝国内多达三千万的以种地为生的普通老百姓已经成为最支持、最拥戴云逸的群体,任何一个敢于反抗云逸的人,最先要面对的就是这三千万普通老百姓。

五年的时间过去,小学堂的踪迹已经遍布遍布大秦帝国一千四百多县,小学堂的数量已经超过一万所,每一年都有几十万少年进入小学堂读书识字。

学生到小学堂读书不是免费,不过和以前相比,到小学堂上学的价格并不高,一年只需要十银,这点金钱对于已经吃饱穿暖的老百姓们来说并不算太多,几乎每一家都能拿出来。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识字能够光宗耀祖。”、“读书识字能够向我们伟大的帝君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各地官员的宣传下,连那些以种地为生的农民都知道让自家孩子上小学堂读书的重要性,只是十银罢了,他们还出的起。

受限于小学堂的数量,几乎每一座小学堂的招生名额都处于满员状态,还有很多孩子无法没能报上名。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小学堂的数量还是有点少,每一年,大秦帝国的小学堂数量都会快速增加,那些从小学堂毕业的学子们级可以成为小学堂的教书先生,这样循环下去,预计不出几年,大秦帝国境内的小学堂数量都能得到满足,不会再出现适龄学子无法入学的情况。

相对只教授一些简单知识的小学堂,中学堂更加重要,不过受限于合格的中学堂的老师人数,中学堂的数量更少。

在五年时间里,大秦帝国一百一零七郡中每一郡都最少拥有一座中学堂,小学堂毕业的学子中,择优录取进入中学堂进学。

一万多少小学堂和一百多中学堂相比,中学堂的数量还是太少了,中学堂的数量只能依靠时间来慢慢发展了。

中学堂毕业的学子们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有不小比例的学子在毕业后直接被派遣到各地担任各种相对较低级的官职。

如此下来,毕业的学子能够成为新的中学堂的老师就不多了,所以中学堂数量比较少。

中学堂的数量少,大秦帝国教育体系中的顶级学府数量更少,除了云华学府外,只在新平城建立第二座学府——新平学府,第三座学府泽州学府还在建造中。

从云华学府毕业的学子才是顶级人才,每一个都堪当大用,儒学院的学子从云华学府结业后,只是稍微磨练一年,就直接成为主政一地(县级)的官员,兵学院的学子结业后直接成为军队中的低级军官,最低副屯长,且升职较快……

只可惜整个大秦帝国的教育体系建立时间较短,还不算有多完整,只能依靠时间最终建立起来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人人如龙”就是最终的奋斗目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