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白地球生活的记忆中,三礼贯穿华夏历史长河。
所谓三礼,“三礼”之名始于东汉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原名为《周官》,西汉末年刘歆始称《周礼》。《周礼》据说为周公旦所作,后世之人却将其定为战国时作品。周礼中的周,应是指灭商之周。
《周礼》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六官象征天地四方六合,体现了“人法天”的思想。
汉朝时冬官篇已失,汉代儒家先贤取《考工记》补之。《周礼》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讲述各种名物、典章、制度。
《仪礼》又称《礼》,还称《礼经》或着是《士礼》。故时有说《仪礼》,为周公或孔子制定,后世之人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一部分礼制的汇编,成书时期应在战国初期至中叶。
先秦、西汉所谓“五经”之《礼》皆指《仪礼》。《仪礼》分十七篇,详尽地叙述了上古贵族生活,各种主要礼节仪式。
《礼记》,常指西汉戴圣戴次君所编的《小戴礼记》。是秦汉以前,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有《曲礼》、《檀弓》、《王制》等四十九篇。
其中《中庸》、《大学》两篇后被大儒朱熹列入“四书”。《礼记》叙述的内容,大为先秦古制,亦载有一些孔圣言论,其门徒对孔圣思想的拓展。
但也有几个篇章,为秦汉儒生所撰。以大唐为节点,《礼记》地位趋升,超越《周礼》和《仪礼》。
“三礼”是华夏古人对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华夏后世的制度秩序、社会思想、文化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之大,言不可及。
《周礼》载有详尽的礼制。“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鴈,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
武白带着篱落,提着礼物来到桓府门前。初次登门,向门房报上家门后,不一会儿,桓府内走出来一位二十五六岁的青年。
青年笑意盈盈的对武白见礼说道:“子瞻登门,蓬荜生辉啊!”
武白来之前,特意了解过桓府人丁,此人应是桓家二爷的长子。随即还礼说道:“劳烦大公子相迎,子瞻受之有愧!”
桓家二爷长子桓裴闻言,便说道:“哈哈,子瞻无需客气,你我二人兄弟相称即可。家父对子瞻可是赞美不绝,愚兄神交已久。今日得见,甚幸!”
二人客套一番,进入桓府。篱落将礼品交给门房后,被带到别处接待。桓裴则带着武白来到桓府正堂。
一进正堂房门,武白便看见桓家二爷桓知武端坐主位左方。
桓家正堂的布置,主位有左右两席。主位下方则各有四五席。
见武白进来,桓知武没有起身,只是笑着对武白虚手一引,指着主位右席。
武白没有按桓知武的指引,去坐到主位右席,而是在主位右侧下方,选了一席之地,坐了下来。
在这个世界,会客时主人占据主位左席。来客若是主人好友亦或地位等同之人。则会被安排在主位右席。
桓知武显然是将武白,当做忘年之交了!但武白不能不知礼数。做为一个小辈,应该在次席而坐。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