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音协会议(三)
作为书记员的王京云,此刻并没有奋笔疾书。因为毕文谦的发言稿,他手里有一份复印件。
笔尖稍稍离纸,随着毕文谦发言的进度而一行行虚走,王京云低着头,脸上藏着一丝羡慕。
他很羡慕毕文谦,羡慕他能够在这样的场合掷地有声地说话,更确切地说,是羡慕他能够在17岁就拥有着这样的心性。即使自己已经很努力,也总在被拿来和毕文谦比较时,有脾气都发不出来。
“……就如刚才不少副主席都提到过的,我们文华公司自成立以来做过的事情,以及一点儿微小的成绩。请不要觉得这是我在自谦。半年出头,单单国内就有几千万的利润,还不算在国外的分公司——对于几个人,一个草创的公司来说,在大多人眼里,的确是值得引以为傲的事情了。但无论是我这个经理,还是作为副经理的黎华,以及公司成立那天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着眼的方向和范围,从来都不仅仅是用金钱衡量的利润。不然,我也不必来参加今天这个会议,直接回老家躺着混吃等死做个富家翁岂不是逍遥?”
又一次听着富家翁这个字眼儿,王京云的脑海里不禁略微牵扯起了那天的情形——钱,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重要,但这钱怎么分,对我们格外重要。
“……时代在不断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在青歌赛上就说过,像留声机这样的一系列发明,是音乐这门艺术深刻发展的基础。而具体到我国现今的情况,相比传统的教育模式,音乐教师的培养必然以几年甚至十几年为周期,一台录音机加上几盘或者十几盘教学磁带,也许再进一步辅以配套的纸面教材的形式,无论是在社会成本上,还是生产周期上,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虽然,磁带教学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肯定不如手把手、点对点的辅导,但从面向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这一点儿劣势,完全可以接受。”
“而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如果真的要通过磁带教材的广泛传播来培养全国人民的音乐素质,那么,教材谁来编?理论和示范如何敲定?细细计较起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艺术毕竟不是工业,它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标准答案。无论是在座的哪一位前辈,都当不起这份责任,即使指望群策群力,也更可能遭遇歧路亡羊的困境。”
“也许,就像部队里定一款枪一样,在正式大规模生产装备之前,需要严格而周密的设计和测试——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追求绝对的完美,而是为了相对的可靠,或者说,在可靠的前提下追求尽量高的性价比。我们也可以借鉴并发散一下这个思路:在编写音乐教材的时候,告诉人们一种理论、一个案例是成立的,告诉人们,这是什么,这为什么,而并不去说什么那就是唯一的真理。因为,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音乐是可以直观欣赏的,随着不同风格和水平的作品欣赏在量上的积累以及相应的自身辨思,他的欣赏水平或者说音乐素养,必然是会渐渐提升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做的,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在目前国内已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书面教材的基础上,配上不同的有声示范教材,让人们在学习中能够对比,进而辨思,这能够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特别是在缺乏音乐教师的地区,甚至,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人群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有声教材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换句话说,我们要让校园里的音乐教材,不仅适合适龄学生学习,也适合所有年龄段大多数有兴趣的普通人学习;第二,是为全国人民不断提供不同的音乐作品,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教材的模式,人们不见得能够始终保持学习音乐的热情。”
说到此处,毕文谦又翻了一页,顺便从裤兜里摸出一个又宽又薄的铁皮小酒壶,拧开盖子,轻轻喝上一口——那是刘三剑前两天弄来的,洗干净了,里面装着白开水。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