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个翻译不是很赞成,在这乱世,有一条至理名言,高筑强,广积粮,缓成王,那这一段理解成,刘璋没有那种称王称霸,守基业的能力,益州的人口众多,沃土千里,而刘璋没有蓄军资以作争霸的打算,益州的奇士,名士多么希望一位明主去带领他们以图大业。
隆中对有一句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成就帝业,指明刘备的道路,得荆州则可有兵源与军资,入益州则可成就帝业。
陈寿的隆中对与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存有出入的,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三顾茅芦而出,并没有写三往乃见,而陈寿的更详细,这段历史最终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没有具体,是否故意忽略还是别有隐情?
我们知道徐庶的才能是战略高手,跟荀攸专业差不多,搞战略的首先是大势把握,搞政治宣传等等工作。
蒯越帮助刘表平定荆州宗贼之乱,也是用诈计,徐庶用的是一种阳谋,不会用谋的人,不是一个好谋士,一个写书的人他首先是记事,而不是用天才的脑袋去想怎么搞阴谋诡计,假如一个记录者没有郭嘉,法正,庞统的军事天才能力,他是写不出环环相扣的人谋兵术,最后写出来的都是巧合,都是躲在草丛里几路齐出,打得对手落花流水,或者是把水堵起来,一淹了事,城就破了。
如果一个记录者没有诸葛亮,荀彧的那种权术的本领,他写出来的也只有民多少户,军资几许等等,会忽略很多重要的线索,导致历史的很多疑案,也导致我们看不到历史上很多人谋的高明手段,我们看到的历史,看到的战争情节,或许只是某个运气使然,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也只是体现在敌方主公的自大和将领的粗心大意造成,又或者是一些历史事件的偶然现象。
三国演义里我是没有看出那些所谓天才谋士出了什么非常高明的计策,只感觉很古板,显然历史肯定不只如此。
即然需要做一次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政治表演,那肯定不止徐庶,刘备知道,这次刘备请的几个陪客也肯定知道,关羽,刘封,简雍,糜芳。
刘封是刘备的收的义子,糜芳是刘备小舅子,简雍是刘备外交官,关羽是刘备的二弟,都不是外人,张飞,赵云,陈到,孙乾这些人为什么不都请来呢?
刘封,关羽,糜芳都是守荆州的将领,简雍虽然跟刘备一起进益州,但是荆州和东吴的外交事移上都是交给简雍的。
那这个默契度就非常的高了,关羽在现场,他也能猜出刘备三顾的政治手法,即使刘备不说,以关羽跟随刘备这么多年学习和经验,是很容易猜得到的。
刘备需要关羽扮演黑脸,白脸的角色,僻如张飞要烧诸葛亮草屋的时候,关羽可以拦一下,僻如张飞要打诸葛亮的时候,关羽可以拉一下,又僻如张飞啥事没有,关羽也可以激一下等等。
这样的行为会被记录下来,荆州士人集团可以将这个事件做为评书去讲,刘备是如何三顾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把这个事件还原过来,就显得非常的真实,不似作伪。
刘备请关羽来座陪也是非常有心机的,至少对于几十年左右逢源,死里求生的刘备,细节问题做的非常的好。
隆中对什么时候流出来的呢,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有一段蔡帽告刘备的状,讲刘备写什么反诗,可能所谓的反诗就是隆中对的内容,大概时间我猜测是公元207-208年,刘表病重,诸葛亮知道刘表时日不多了,便给刘表加了把火,也直接导致了蔡帽和蒯越劝降了刘琮直接投了曹操。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