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清廷也有自己的打算,袁世凯练成北洋新军之后,就一直成为清廷的一块心病,到也不完全是担心袁世凯拥兵自重,而是谁有兵权都会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而且袁世凯在练兵时也刻意扩大自己在北洋新军中的影响力,北洋新军“只知袁官保,而不知有朝廷” 也决不是一句虚言,何况北洋新军六个镇,除了第一镇之外,其他五个镇都是由袁世凯的心腹控制,清廷也不可能不对袁世凯有所顾忌,要求朝廷了袁世凯的军权的声音,在清廷一直都是有的。
在清廷进攻河南根据地的战斗中,北洋一镇遭到重创;三镇几乎全军覆没,在战争结束之后,清廷借恢复这两个镇的名议,终于将北洋第三镇也从袁世凯手里挖了过来,但袁世凯仍然控制着4个镇,清廷依然还是对他不能放心。这次趁着袁世凯去南方,在朝中就有不少人打算对北洋新军动手,虽然袁世凯要求带2个镇南下,但毕竞还是留下了两个镇,如果清廷能够将这两个镇也挖过来,这样朝廷就控制北洋新军的4个镇,也就彻底解除了袁世凯的兵权了。而袁世凯要求从湖北新军中抽调一部份兵力,清廷也同意将湖北新军的1个协调给袁世凯部,也算是答应了袁世凯的要求。
其实清廷的这些打算,袁世凯心里都清楚,他要求带2个镇南下,也是经过了认真的计算,再要多了清廷也不会批,而自己一走,清廷也肯定会对下来的两个镇下手,不过袁世凯也另有自己的打算,尽管明面上只要了两个镇,但在出发的时候,袁世凯打算从剩下的两个镇中各抽调1个协,这样实际是带了3个镇的军队南下,再加上湖北新军的1个协,袁世凯手里掌握的兵力2个镇3个协,共计约4万余人,这样的兵力也是相当可观的。
另外袁世凯也计划好,一但到了南方,就以3个协为基础,招募新兵,再扩编成3个镇,这样最多也就是在1年之后,自己就可以再度掌握5个镇的军队,在南方来说,绝对是最强的军力。
而对袁世凯推荐徐世昌为军机大臣,清廷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晋升徐世昌为户部尚书,但没有选入军机处。原因是徐世昌的资历实在是太浅了,而且由侍郎入选军机,也未免太快,徐世昌虽然有些能力,但毕竟没有立下什么大功,即使入选军机,也难以服众,因此晋升为户部尚书,就算是看着袁世凯的面子了。
其实袁世凯也知道,清廷不可能任命徐世昌为军机大臣,之所以这样推荐,还是向清廷漫天要价,而户部尚书己经达到了他的预期,毕竞徐世昌确实是资历不足,就是被选入军机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还不如先在户部尚书的位置上多历练几年,当然如果清廷能够撑到那个时候,而清廷撑不到那个时候,徐世昌大可以绕道南下,到两江来找自己,协助自己在南方开创新基业。
但袁世凯的要求中,只有钱的事情最难,到不是现在清廷没有钱,其实尽管现在华东**占据不少地方,但清廷这几年的财政收入还可以,每年都有8000万两白银以上的收入,算是十分可观的,一来是庚子国变,清廷并没有像旧时空那样赔了4亿多两白银,二来华东**注重发展经济,同时控制了天津、上海这两个最大的海关,使外国商品难以轻易进入中国,从而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连带着清廷境内的民族工业也有受益,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同时自然也增加了税收,这样清廷当然也有收入。
另外虽然现在华东**已和清廷式撕破了脸,但清廷的漕运却仍然还是由华东**负责,南方的税收、粮食都是由各地运到上海集中装船,运到天津上岸,再转由火车装运到北京,华东**的运需效率很高,价格也公道,清廷还可以省下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年可以省下几十万两银子。清廷到现在还不敢完全和华东**恶交,连华东**的北京办事处、驻军都不敢动,漕运被华东**控制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过这也成了一个怪异的现像,一个国家的税收、粮食调运居然是靠敌人运输。
但不管怎么说,这几年清廷的财政还是比较宽松的,每年的开支之余,还能剩下不少,到现在至少也攒下了5、600万两银子,因此袁世凯开口讨要200万两银子南下救灾所用,尽管是漫天要价,但清廷也是完全拿得出来的。
不过现在清廷要用钱的地方太多,因为现在慈禧己做好了华东**进攻,再次逃难的打算,但由于有了庚子年间逃难的经验,因此这一次慈禧要预先做好充份的准备,可别向上次那么创促狼狈,一方面慈禧任命岑春煊为甘陕总督、吴怀为山西巡抚,实际就是在沿途接应自已,而另一方面还要修理沿途的道路,并且还要修建行宫,并且安排人员饮食更换车仗马匹等等。
而这些事项当然都是要用钱的,因此在这段时间己来,清廷的银子己像流水一样花出去,到现在己花费了200余万两,虽然这时清廷还有3、400万两白银的库存,但以后要花钱的地方还多去了,而且逃难时也要带一点钱,自然是能省则省,因此在5月间长江沿岸各省发大水灾时,清廷却没有救灾,这就是主要的原因。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