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诗会(四)
人一旦多了时这厅里的声音也就会较为嘈杂,时不时地还有人笑出声来,当然稍微大声了就会引起大家的注意,随即那声音自然便会又低了下去。万俟阳观察着这些现状,心里还是有些感叹这种集会,因为他还发现居然大厅里面有女子团体,也就是说有几个女子也出现在诗会里。而上午他在逛街时都发现这个问题,现在街上有很多商铺都是专卖女性用品,当然这里女性用品指的是描眉的笔,朱砂胭脂等画妆用品,当然还有首饰挂件等。
在沿海城市周围的妇女,她们或描眉画眼、傅粉施朱,对镜梳妆,女性消费日益奢靡,“俗尚日奢,妇女尤甚,家才担石,已贸绮罗,积未锱铢,先营珠翠”。打扮已经成为时尚了,所以经营这些女性用品商铺也多了起来。另外,刺绣、纺织、缝纫等女工成为明代消遣时光的重要方式之一。女子从事女红一是出于爱好,二是受妇有四德的古训的影响。女子一旦有了意中人,便会亲手绣制精美的荷包送给对方或为郎君亲手裁制征衣。董小宛嫁给冒辟疆后“抛却管弦,洗尽铅华,精心钻习女红,以致整个月足不出户”,结果,董小宛的女红技艺突飞猛进,“不仅刺绣妍巧工鲜,而且擅长剪采织字、缕金回文。”
而恰好在这青楼中的女子,能当上头牌或是异常红紫的大家,那都是琴棋书画,女红也是拿得出手才行。比现代的那些女明星强太多了,只是这职业的身份低多了,完全就是被人瞧不起的角色了。
“莫公子,可能诗友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会还得看你的了,咱们一起来的也跟着沾沾光!”万俟阳的思绪被蒋书生的话打断了。
“蒋老弟,你才是主力嘛。我这纯粹看热闹的了,哈哈哈。”万俟阳也是有些轻松,他认为自己就是这装束也会被人认为是前来骗吃喝的或是来一睹‘大家’宁杏儿的妆容的。
“莫兄你可说错了,你不知道,现在就在咱们这大厅里,已经被人分出了几个团体,你看是不是隐约间已经是分面了几片,各谈各的。”张小胖又抢着说了出来,同时后面又来了两人因为与蒋书生认识也就待在一起。
果然如此,万俟阳随意一看便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那这么说一会就会按这团体的形势进行竞争了?”万俟阳也随口问道。
大概也就是这个意思了,几人都点了点头。万俟阳也哑然失笑,什么时候自己仿佛成了这个团体的核心了,难道就因为自己看上去要老成了一点?
就在这时,大厅里传来一阵琴声,万俟阳认为是琴声,确实是琴声,不过不是钢琴,而是古琴也不是古筝。因为声音略显低沉需要大家静下来才能听得清楚,像三国时期诸葛亮站在西城城头所弹的琴就是古琴。古琴的代表曲目最古远的是《碣石调.幽兰》一曲,描写孔子不得志以空谷幽兰自喻,据今已有1400多年。还有《广陵散》、《潇洒云水》、《梅花三弄》等,现存琴谱约有数千首之多。我国史籍记载有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以及“三国“中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说的都是古琴而非古筝。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琴弦均匀排列于筝面上,每根弦均由人字形的弦马支起,属弹拨乐类的“有马乐器“。古琴音色含蓄而深沉,古朴而典雅,表现力富有内涵,异常丰富,故古时被文人雅士列为“琴、棋、书、画“之首;而古筝基本上是一弦1-2个音,同一弦中移动弦马(柱),可以调作音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
待大家都静了下来时,大厅内响起了一清脆的声音,万俟阳自然识得此声音的主人,因为此时正在说话的便是带着他和蒋书生两人上楼的小翠。
“各位公子,欢迎各位莅临‘杏芳阁’参加此次由许小倩小姐组织的‘诗友会’,大家以诗词会友,既陶冶了大家的情操,同时也为此次靖江受难的民众提供一份温暖的保障。”此时小翠停顿了一下,按照习惯,万俟阳迅速鼓掌并口中叫道:“好!”哪知就只有他一人的声音响起,此刻显得尤为突兀,但万俟阳是何等老练,叫完好后,仍然不卑不亢地站了起来,“小翠讲得太好了,为了表示支持,我个人赞助此次慈善活动二百两善款。”
这时大厅里迅速出现了一阵低沉的声音,明显是有人在议论,有的主要在问此人是何身份,到底是学是仕还是商,有道是学而优则仕,如果是商则上不了台面了。而张小胖更是懂得起,急忙拿起银票跑向主席台去递交善款。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善“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已设立地官“司徒“一职。而且,灾荒时期所采取的社会救助手段,被称为“荒政“。民间慈善活动比较简单,行为之一是直接在路边给需要救助者提供饭食,此即所谓“施粥“。施粥赈饥虽然简单,却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慈善行为,为中国历代所继承。搞慈善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这是古今公认的。那么,古代做慈善的资金从哪来?从史料来看,与现代一样,古代慈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民间捐款。古代民间做慈善最活跃、最热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教的宗旨是普度众生,行善济人,投身慈善活动也是出家人的必然选择。上面提到的中国最早慈善机构“六疾馆“,其创办人竟陵王萧子良和文惠太子萧长懋都崇信佛教。古代官方慈善工作做得最好的应该是宋代。宋代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相应的慈善组织,收养乞丐、残疾者和孤寡老人有“福田院“、“居养院“;病有“安济院“、“惠民药局“;死有“漏泽园“;儿童有“举子仓“、“慈幼局“……这些都是官办性质的慈善组织和福利机构。明清时期,社会上以“会馆“形式出现的各种新型互助救济组织,则直接推动了民间慈善事业的大发展。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