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梁、蜀联军抵达江陵,驻营于江陵城北二十里。
第二天,江陵城中的高季昌率领一万大军出营赶往联军大营汇合,三家的联军在休整两天之后,开始向吴军营地进逼。
二十五日,联军进逼到距离吴军五里之地,两军隔着一条小河对峙,河面上有几座浮桥连接着河两岸。
面对联军的进逼,吴军选择了避而不战;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营地,向后撤十五里重新安营;而联军轻易占领浮桥之后,没有多少犹豫便渡河继续向东进逼。
最终,吴军不再后撤,而联军也停下脚步。
两军相距十里对峙,吴军在东,联军在西;而联军之中,梁军和荆南军在北,蜀军在南,组成一南一北两处营地,相距五里,成掎角之势。
这天,蜀军营地里来了一个吴国的使者,正是杨渥身边的通事舍人周宗。
“吴国的使者,这个时候过来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来求和的不成?”
中军主营内,嘉王王宗寿高坐于上,对着众将轻声笑道。
“想来不是求和的,那也应该是来请殿下撤军的吧?”一旁,王宗寿的亲信副将赵本笑着答道。
“该不会是来请求投降的吧?”另一人则是一脸郑重的问道,引得场中众将一片大笑。
见到众将气氛热烈,王宗寿的心情同样极好。
这些天以来,蜀军先是成功突破吴军的封锁,并且挫败了吴军先行击败梁军的企图,这对王宗寿来说可是一件大喜事。
不过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却是接下来的这几天,面对联军的步步紧逼,吴军只能步步后退,显然不敢与强大的联军为敌。
要知道,之前虽然挫败了吴军的企图,不过那一次吴军的实际领兵将领乃是秦裴和王茂章二人。
秦裴和王茂章虽然也能算得上吴军名将,在天下间都有很高的名望,但他们毕竟是比不上杨渥的。
而这几天被他们逼迫得连连后撤的,却是由吴王杨渥亲自统领的吴军!
杨渥是什么人?或许这几年杨渥一直呆在金陵,使得他的名气比不上如今风头正盛的晋王李存勖;但在早些年,当李存勖还只是晋王李克用膝下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之时,天下间广为流传的却是杨渥的威名。
淮南第一次北伐之战,先是在淮河以北大破梁军,消灭敌军多达五万多,接着又夺取宿州,再之后,更是趁着魏博军叛乱的时机,以五千精兵大败朱温亲自统领的十万大军,那可真是名震天下。
甚至到现在都有很多人认为,梁国由盛转衰就是因为那一战。
因为在那一战之后,梁军不管是与晋军交战,还是与其他势力交战,都没有了以往的气势和威风,反而势力越来越衰微。
而杨渥这样一个直接改变了梁国国运的人物,在之前的几天里面对联军的进逼竟然只能步步后退,这自然让蜀军众将兴奋不已。
便是作为统帅的王宗寿碍于身份,没有过多的表现自己的喜悦,但偶尔流露出的笑容,也说明了他心中的兴奋。
蜀军之中,唯一感到不安的或许就是镇江节度副使张武了。
倒不是说张武就看出了什么不妥,而是这位在沙场上征战了数十年的老将,本能的觉得吴军的步步退让有些反常。
毕竟在他看来,吴军虽然在之前的战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实力上,即便是吴军不如联军,那也不会差多少。
这还仅仅是张武从两军兵力对比中得出的结论。
既然吴军的实力并不比联军差,那么吴军为何要连连后撤?难道吴王杨渥胆子就那么小,连与联军一战的胆量都没有吗?
若真是那样的话,吴军在几天前趁着联军尚未抵达时,就从容撤走了,何必等到现在?
可惜的是,他毕竟不是主帅,甚至他在王宗寿的心中也不是地位最高的副帅;再加上张武虽然心中感到不安,但他却拿不出任何的证据,想要说服其他信心满满的将领谈何容易?
而高季昌和寇彦卿那边,高季昌且不说,此人本来就心思诡谲,一心想趁着这一次的“大好局势”,给吴军一个“深刻的教训”,以免吴军不久之后就卷土重来。
所以高季昌自然是极力怂恿对吴军发起进攻的。
而寇彦卿的态度同样是如此。
张武不知道的是,寇彦卿之所以主张与吴军展开决战,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