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姜江浩带着国书和十三,踏上了前往赵国国都邯郸的路程。
赵国,战国七雄之一。赵先祖是华夏族的一支,其国君嬴姓,少昊氏之后;赵氏,赵城叔带之后。相传先祖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后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从此赵氏便在晋国落脚,渐成望族。在前403年,叔带之后赵烈侯与韩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赵国生存于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8年,领土大致为今山西北部和中部,河北西部和南部。定都邯郸。
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国强兵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期间能臣、健将、义士、名儒相约辈出。战国四大将军,秦赵平分秋色。对于赵国的强悍说的太多了,所以也论述一下赵国、赵人、赵兵的不足。
赵国的改革,更多的侧重于军事,强调以武兴国,故赵国的国运也是随着其军事上的得失而起伏。由于赵国尚武重利,长期轻视农业和内政的发展,而间接导致赵国后期长年战争中粮草和兵员的问题。最明显的是长平之战中,廉颇二十万守长平。仅半年,赵国的粮食供给便开始吃力了,这也是赵括将军为何执意出营与秦军决战的原因之一。
同时,赵孝成王在得知赵括军被围且粮道阻的消息后,为何不全力相救?难道赵王不知道这四十万大军的重要性吗?当然知道,而且赵王竭力集结各地残余守军,以打破包围圈。但整体实力较差的赵国始终无法突破秦之防线,眼睁睁看着四十万士卒归于尘土。
当然也与最高决策层的优柔寡断有关,但根本是赵国整体的实力不足。就如台湾问题,要么大陆实力发展十分强大,顺势推舟。要么在未来台海战争中,破釜沉舟、全无顾忌、集中全力无论代价多大,誓克之。一场战争的作用有多大?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败沉浮。
赵国民风慷慨,尚武且重利,多侠义之士。由于赵长期处于战争期间,故赵民自幼就有习武之风,全民敬贤士、勇赵兵以骁勇善战闻达于诸侯,尤其是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兵单兵素质及军团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赵兵作战不足也是很多,如:赵兵士气及作战意志的持续,更多的依靠主将的作用。赵兵失败多是因主将战亡,而军乱而败。故只要赵军保持指挥官的存续,基本上赵兵很少溃败、投降,战亡也是成建制的。再者,赵兵多尚侠义,军势不稳定。
一路上,姜江浩都能听到关于国相爷与王叔之间的争锋相对,不错!这正是那个国相与子悦之间的争执。
两人在对待国政要务上,根本就是完全的对人不对事,往往国相提出的国政,子悦就会拼了命的反对和拖后腿,而反之也是一样的,凡事子悦提出的意见,老国相也是从未有一次赞同的。
以姜江浩对子悦的了解,子悦压根儿就是奔着赵国亡国去的,所以只要是国相的意见,他统统都举大旗反对。不过这些年国相在赵国境内恣意妄为管了,纵子行凶。放纵自己下属对老百姓烧杀掳掠,坏事干尽。
所以身为王叔的公子悦站出来,公开挑头的针对国相,那些被欺压的平民就会一拥而上,争相只是这子悦的主张。
这情况,让姜江浩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一句话来。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这国相爷不就是自己作孽太多,所以才导致了百姓反对,到最后甚至无儿送终。
这无儿送终,可真的是败姜江浩所赐,所以一路上,只要路过赵国下辖的村庄集市,只要知道了他是秦国来的姜江浩,众人就会一拥而上,将新鲜的瓜果蔬菜全部堆到他的车沿上。
姜江浩起初还被百姓们的热情吓了一跳,绝对的受宠若惊!
一路上风平浪静,当日在秦国国都惨遭追杀,没想到进了赵国境内反倒是相安无事,国相爷在自己家的地盘上都没有对他动手,就连杀子之仇都可以隐忍不发,就这么看,姜江浩也觉得这国相爷怕是扑腾不起来了。
正所谓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这国相爷终于也快要穷途末路了吧!
姜江浩贝莱打算进了邯郸之后就去海天盛筵的,他不打算住驿馆,觉得还是自己的地盘比较安全,说啥他也是海天盛筵的挂名老板嘛!
谁知道马车走了一路,就在距离邯郸城还有二十公里的地方,前方的山坡上突然出现了一支为数不少的军队。
车夫赶紧拉紧缰绳秉神以待,十三也紧张的将匕首紧紧握在手中,而姜江浩则轻轻松松的嗖了下肩。
“不要太紧张,老熟人而已!”
话音刚落,车门外就传来了一声熟悉的问候:“哟~姜老板好久不见呀~!”
这痞痞的声音,不是子悦还能有谁?!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