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等一等,你们的爹还在忙。”两人的母亲放下纳了一半的鞋底,含笑看着自己的两个儿子。
姚夔在书房里听到外面传来的对话,不禁哈哈一笑,随即起身伸了个懒腰,大声道:“壁儿、玺儿,今日可曾用功?都进书房来,为父要考考你们,谁若是答不上来,今晚就不许吃饭。”
少年闻言自信的笑了,随即昂首阔步向书房走去,至于半大男孩,则苦着脸哀求的看了自己的娘亲一眼,之后才磨磨蹭蹭的走入书房,嘴里一边走一边嘀咕道:“早知道今日就好好听先生讲解了,今晚看来要饿肚子了。”
翌日早朝,群臣站定,皇帝升座,照例议了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后,姚夔看看再无人出班禀奏,便掸了掸官服,高声道:“陛下,臣有奏。”
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虽然并未见过自己那位雄才大略的祖父永乐帝,却是自小听着朱棣的故事长大的,至于讲故事的人,大多数时候便是王振。
有了王振的‘正确引导’,朱祁镇自然对自己的祖父万分崇拜,虽然他并没有朱棣的阅历与能力,也没有朱棣的勤政,但是他某些后代几十年不上朝那种情形在其身上是怎么也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就算群臣对于皇帝昏庸,因而被王振蒙蔽而心生愤懑,对于皇帝的勤奋还是比较认可的。
朱祁镇看了姚夔一眼,发现自己并不认识,便扭头看向一旁侍立的王振。
王振会意,屈身上前低声道:“此乃吏科给事中姚夔,为人素来清高。”
朱祁镇面无表情的微微点了点头,心中对于姚夔略有不喜,身为皇帝,他喜欢能为他分忧解难的臣子,而不是那些清高却不做实事的人。
“姚卿所奏何事?具本而奏吧。”
今日乃是常朝,为了在众多臣子们眼中留下一个好印象,不至于因为看自己不顺眼而三天两头的上奏疏骂自己,朱祁镇并不吝啬于将自己温和的一面展现出来。
“谢陛下。”姚夔将奏本持在手中,大声道:“臣近日听闻一桩古怪事。一名翰林院庶吉士回乡省亲,却莫名被锦衣卫抓回京城,关进了诏狱中。臣不讳言,这名庶吉士名叫赵彦,今次会试时正是由臣将他的文章取中。其父惟一独子,原本正在家中尽享天伦,却不想祸从天降,心忧之下飞驰进京,随后求到了臣的头上。”
姚夔平视前方侃侃而谈,并不能看到朱祁镇的脸色,不过就算看到他也不在乎,因为他说的都是实情。
“臣不才,忝为吏科给事中,有拾遗补阙、监察诸司、弹劾百官之责,闻听此事后不敢隐瞒,今日特弹劾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其罔顾朝纲、肆意胡为、失职弄权,实有赖陛下之信重,还请陛下明察。”
姚夔耿直却并不是一根筋的性子,他知道东厂也有参与,且此事就是东厂挑起来的,但因为东厂乃是王振直管,为了避免激怒王振而将事情弄得更复杂,他只能避重就轻只提锦衣卫,毕竟相较于东厂来说,锦衣卫更好揉捏一些。
果不其然,王振站在朱祁镇身后侧,闻言只挑了挑眉,随即便继续眼观鼻鼻观心,在他看来此事不论是事涉东厂还是锦衣卫,都只是小事罢了,那些御史、给事中为了求名,平日没少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在朝堂上慷慨激昂的弹劾这个弹劾那个,虽说自己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皇帝朱祁镇的决策,但皇帝到底是皇帝,平日若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多说话,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因此令皇帝产生厌烦,王振深信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的道理。
朱祁镇同样挑了挑眉,得益于从小便开始学习儒学,他对于国朝的科举还是很看重的,王振也曾经和他说过,想要将天下治理好,确实离不开这些读书人,而读书人读书是为了什么?除了极个别的特例外,大多都是抱着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心思,所以对于朝中的这些文官们,身为皇帝的朱祁镇在展露威严之余,应该表现出敬重、礼贤下士之类的态度,因为那些读书人就吃这一套。
不过,此事事涉锦衣卫,其名义上只听命于皇帝,有巡查缉捕之权,堪称皇帝的耳目,在关系上自然要比六部内阁更与皇帝亲近一些。
沉吟片刻后,朱祁镇淡淡开口道:“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可在?”
下方有值守的锦衣卫官员答道:“回陛下,今日马指挥使身有不适,故而由臣代其值守。”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