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四百八十一章 众人拾柴火焰高

2021-08-29 作者: 米糕羊

上午,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的技术员们忙碌着,将经过重新设计、优化的新式电报机组装起来,发明了该项新技术现的发明者袁天罡亦在其列。

从那日在长安专利局展示自己的新技术起,已经过去大半个月,在众多技术人员的努力下,袁天罡的新式电报通讯技术已经用于电报机的改进。

他所在实验室,是精工院的电学实验室,各种设备齐全,技术员们都是老手,所以相互交流、合作起来十分顺畅。

袁天罡的新式电报装置,其自制或者用教学模型改装的电路元件,被精工院更加精密的元件取代,无论是电容器、电感器、逆变器、整流器,其精度都比原先的配件好许多。

高精度的逆变器,可以将直流电转变为精准频率的交流电,于是不同频率的交流电信号,相互间的频率可以“靠”得更近,于是可用的“报路”更多。

这道理,和士兵排队类似,若士兵的间距长,那么有限的距离上,一列队伍中的士兵数就会少;若士兵之间的间距短,同样距离限制上,一列队伍中的士兵数就会变多。

经过改进,现在的交流电报通讯,可以实现二十四条“报路”在一条电报线上共存。

这就意味着电报线的效率大增,朝廷花钱拉一条电报线,沿线会有更多地区享受到电报的便利,而对应地区的官府,其普通公文的传递会更加便捷。

在此基础上,若一条电报线路实行“分时多(报)路制”,能够参与电报通讯的电报收发点会翻倍。

譬如,一条线路上,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一时段),是甲组二十四个电报收发点进行通讯,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十六点(二时段),是乙组二十四个电报收发点进行通讯。

下午十六点到晚上二十点(三时段),是丙组二十四个电报收发点进行通讯。

这样的“分时多(报)路制”,能让一条电报线路上,参与电报收发的“点”达到七十二个。

如果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划分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四小时),能参与电报收发的“点”将达到一百四十四个。

如果电报线变成两条(原有的电线杆上多架一条线),这个数字又翻倍,变成二百八十八个。

这是一个能让人欢呼雀跃的数字,全都建立在交流电报技术上,毫无疑问,大家盼了许多年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

但新式技术下的电报机要大规模实用化,必须重新设计、制造,所以袁天罡的“原理验证机”必须变成“量产机”,随着电报线的架设,销往各地。

所谓“量产机”,就是同型号批量生产的机器,其制作过程、内部结构、使用方法都是一样的。

如今的技术水平,能够实现单线二十四报路,那么量产型电报机的发报和收报,就必须能够在这二十四个频率自由切换。

为了加快发报速度,必须采用打孔纸带发报方式;为了方便维修,以及坚固耐用,机器的结构要优化且容易拆卸,以便更换故障零件。

同样,为了方便大批量生产,量产机的结构也必须优化。

所以,如何将“原型机”优化成“量产机”,是袁天罡和精工院技术人员的任务之一。

当新式电报机定型,并且通过试用,确定性能合格,便会大量生产,届时,朝廷拉起的一条条电报线,其线路上的各个电报收发点,都会用上这样的电报机。

另外,不久前获得专利的“电驿”,因为是针对直流电报线路而设计的,所以为了适应交流电报线路,也得进行改进。

大半个月时间,对于袁天罡而言仿佛稍纵即逝,在精工院实验室的日子里,他如同一只掉进米缸的老鼠,欢欣鼓舞之余,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

在这里,他第一次见识到皇朝高水准实验室的水平有多高,看着一座座精密车床及加工机械,看着一个个精密的电压表、电流表,还有各种神奇的实验装置,袁天罡觉得自己不虚此行。

他本来一直在研究占卜、相术,试图寻找天道变化的玄机,自从入了电学这个新天地,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电,实在是太玄妙了,袁天罡认为,电学就是悟道的根本,太极(交流电)和两仪(直流电),玄而又玄,若能将其中奥妙一一掌握,那么参透天机便指日可待。

也许,他有生之年,看不到那一天的到来,但是,不努力一下,感觉自己就白白到世间走了一遭。

不知不觉中,已是正午,忙碌的人们,终于将量产型新式电报机的“原型机”组装完毕,大家看着袁天罡,笑道:“先生,请给这机器取个名字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