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关于“番上”的理解受到《新唐书?兵志》的影响:“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已。”其实不然,吐鲁番木纳尔102号墓出土一组残文书明确记载:“身当今月一日番上,配城西门”
其实只要是列入兵部常规计划的军事值勤任务都可以称为“番上”,并不是指府兵无论远近都要跑到京城服役。只有长安附近的府兵才番上到京城,听从中央军事机关南衙十二卫的调遣。
全盛时期。唐代共有633(一说634)个折冲府,都城所在的关内道就拥有288个。占到全国军府总数的43.9%。
手握重兵的十二卫不仅可以保卫京城安全,还出征维护边疆稳定。也可以镇压各地叛乱。
太宗时期是府兵制最后的辉煌。在此之后,府兵制逐渐走向没落。这是因为府兵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均田制逐渐走向瓦解。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田地荒芜。唐帝国建立后将土地无偿分配给农民,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适龄的男丁强制性服兵役。服兵役不仅是时间的付出,体力的付出,更是经济负担。府兵从家乡前往服役地点不仅要自备基本武器,而且没有出差补贴。一般也不报销差旅费。
随着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手中的土地逐渐集中到豪强地主手中。再也负担不起沉重兵役的兵户纷纷逃亡。折冲府的兵员逐渐枯竭,曾经辉煌一时的南衙十二卫已经风光不再。
在府兵制逐渐衰落的同时,边疆军事斗争却日趋激烈。为了稳定边疆局势,职业化的募兵逐渐取代府兵成为边防军的主体,而京城和内地却并没有迅速填补府兵衰落后留下的军事真空。
广大内地郡县只有在重要地区才有正规军驻扎,而更多的郡县并没有正规军驻防,仅仅是拥有一定数量的郡兵,主要是团练兵。类似于今天的预备役部队。
唐帝国的军事格局由“内重外轻”逐渐变为“外重内轻”。帝国最精锐的部队基本上都集中到边疆节度使的手中。
在安禄山的眼中,除了参与过政变外并没有实战经验的北衙禁军不过是些花拳秀腿之辈;日渐衰落的南衙禁军早已今非昔比;那些只能守城的团练兵更是一帮乌合之众。
安禄山之所以冒险走上反叛之路最重要的原因是为自己今后的人生甚至是生存考虑。
他那句“只知有皇上不知有太子”的话虽然为他赢得了李隆基的信任,赢得了李林甫的赏识,但却深深地得罪了太子。一旦年事已高的李隆基驾崩后。他很可能会沦为权力更迭的政治祭品。
虽然安禄山的心中隐藏着叛乱的念头,可是良心未泯的安禄山本来想在李隆基去世后再发动叛乱。
无法回头的不归之路
随着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变得日趋尖锐,安禄山感到越来越不安。不得不加快了叛乱的步伐!
为了彻底击溃政治对手,杨国忠向李隆基进言。陛下征召安禄山进京。如果他肯来,说明他对朝廷忠心不二;如果他不肯来。说明他肯定心里有鬼。犹豫不决的李隆基最终还是同意了杨国忠的建议。
面对李隆基的征召,进退维谷的安禄山陷入巨大的彷徨之中!
叛乱准备工作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此时的安禄山不敢过早地与朝廷决裂,可一旦要是到了凶险莫测的京城,他便会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去还是不去?这可是一个生命攸关的重大抉择。
安禄山安插在京城的卧底吉温给他提供了一条重要情报:这只是一个考验而不是一场阴谋!
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挣扎,安禄山最终决定冒险一搏,因为他觉得凭借李隆基对他的好印象以及自己高超的演技肯定能逢凶化吉。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正月初四,风尘仆仆的安禄山来到骊山华清宫。他的到来使得杨国忠的预言破灭了!
安禄山跪在地上,泪流满面地对李隆基说:“微臣是个胡人,也不认识什么字。承蒙陛下不嫌弃我,委以重任,可这却招致杨国忠的嫉妒。他不把我置于死地决不肯善罢甘休啊!”
安禄山打出的悲情牌果然收到预期效果,李隆基自然好言劝慰一番,还加官进爵,大肆封赏。
李隆基愧疚的神情让先前还有几分恐惧的安禄山彻底释然了,不过他并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趁机敲起了李隆基的竹杠。
安禄山请求担任闲厩、陇右群牧等使。这个官就是国家牧马场场长。在古代,马匹的军事价值不亚于今天的坦克和装甲车。李隆基想都没想就欣然应允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些战马最终却成为安禄山摧毁大唐帝国的利器!
安禄山上奏请求将军中拥有战功的将领升官。李隆基想都没想就欣然应允了。五百名将领提升为将军。二千名将领提升为中郎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些军官却成为安禄山摧毁大唐帝国的帮凶!
心满意足的安禄山知道该走了,不过能都全身而退仍旧是他心中的一个大大的疑问!
虽然安禄山可以掩饰着内心的惶恐和不安,可此时的他就像一只惊弓之鸟,只要听到一阵弓弦响,他就会吓得心惊胆战。好在那些担心都是多余,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回到了自己的老巢范阳。
颜面尽失的杨国忠却不肯轻易善罢甘休,既然正面强攻不能奏效,那么就从侧面迂回!
河东太守兼河东道采访使韦陟“文雅有盛名”,出任宰相的呼声很高,所以杨国忠一直将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看做眼中钉和肉中刺。
即将升迁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因为官位是稀缺的,所以斗争是残酷的!
在杨国忠的暗中授意下,御史着手调查韦陟的经济问题。这也是很多官员的软肋,也是政治斗争的不二法则。
惊恐万分的韦陟为了自保而奔波忙碌着,不过此时的他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突然落水,虽然用尽全身力气挥舞着自己的双臂,可这不但救不了自己,还会影响别人营救自己。在这个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盲动不如不动!
韦陟最终为自己的盲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本来想通过御史中丞吉温攀上安禄山这个炙手可热的政治新星,因为他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影响李隆基的关键人物。
可他却忘了,他的对手正在暗中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等待着他在困境下犯错。
韦陟贿赂吉温的罪行很快就败露了,因为这就是人家给他故意下的一个套。这下李隆基想不处理他们都不行了,只得将韦陟贬为桂岭县县尉,将吉温贬为澧阳长史。(未完待续。。)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