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二百六十六章 逃港

2021-08-29 作者: 墨罂粟

报纸、杂志、电台,几乎所有的香港媒体都出动了。一批批记者冲向华山抢新闻,他们看到的是一幅幅催人泪下的情景。

南粤的五六月已经进入酷暑之季,烈日暴晒、酷热难当。成千上万衣衫褴褛的越境者麇集在华山的山头上。因为害怕被抓,像小野兽一样躲在灌木中、小路上、草丛中,一些孩子因为恐惧在瑟瑟发抖。

山路上,年轻点的扶着老父亲老母亲,头发凌乱的妇人抱着瘦骨嶙峋的孩子。在长途跋涉之后,又饥又渴,有人晕倒在地上挣扎,口里吐着白沫……即将崩溃的越境者们一看到是背着相机的记者。认为救星来了,顿时,整条山道上的人齐刷刷地跪在地下叩头求助。哭泣之声震动草木……

按照当时记者的说法,此刻的华山,“泪飞倾盆,天地为之悲泣!”,“因为哭唤的人实在太多,山梁的地面都打湿了!”

在香港市民的强大压力下,香港当局认识到抓捕遣送,不得人心、不是办法。终于着手为民众建设安置区。提供木材,在山上及空地构建板屋、安置住所,盖起了一栋栋“徙置大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廉租房。并且加工工业。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作坊,逐步解决了逃难者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促进了香港的经济发展。

但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安置数十万饥民有困难。当时的台湾政府占据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美国总统肯尼迪出面关照此事,认为台湾有责任安置饥民。并号召世界各国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应尽可能多地接受移民。台湾民众和香港同胞一样,非常同情饥民,早就作好了救助准备,成立了“救济受灾同胞总会”,募集资金和粮食衣物。

台湾当局拨大米一千吨捐赠。根据自愿原则,逃港饥民自由选择去处。1962年7月,台湾政府多次派出轮船赴港接纳大陆饥民,每人发给救济金70港元,赠送服装一套。移民台湾者数万人,多数安置于地广人稀的屏东县,开办农场。台北郊区的“兴学农场”主温麟先生,接收了一千人,并解决他们的就业及子女的教育问题。

美国民间“救济中国难民总会”主席陈香梅女士,携巨款飞来香港与港府商讨安置办法,并赶赴华山与逃港饥民直接接触,征求意见。逃港饥民,大部分留港,一部分去了台湾,小部分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牙买加等国。他们经历多年打拼,不少人发家致富。改革开放后,许多人回内地投资办厂。

适逢其会的唐宁,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他直接就找到了“救济中国难民总会”的主席陈香梅女士,他本身就与陈香梅的老公“飞虎队”司令陈纳德将军非常熟悉,所以直接就来到了她的办公室。

很明显,这个时候陈香梅非常的忙,手上的文件和桌上的电话一直都忙个不停,不过看到唐宁来了,她还是热情的起身招呼道:“托尼,你怎么突然想起来我这儿了?”

唐宁笑道:“这不是听说您当上会长了么,所以过来支持您的工作呗!”(未完待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