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很内疚。
回到长安后一直和朱常渊住的不远,身子突然也差了下来,竟然重病不能远行。
给皇帝上了几封请罪的奏疏,皇帝也都没有回复,既没有苛责,也没有安慰,弄得杨嗣昌心中如同打鼓一样。
其实崇祯皇帝虽然收到了他的奏疏,可实在是没法回复,当初率军伐蜀是他这个皇帝极力主张的事情,现在也不好将责任全部推倒臣子的身上不是!
而且,辽东的事情整天就吵得他欲仙欲死,哪里还有心情理会杨嗣昌。
他这不经意间的冷落不要紧,造成的后果就是:杨嗣昌在愧疚中竟然病死在了长安城,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朱常渊命人将杨嗣昌的尸体还有他临死前写的奏疏全部运送到京师,并写一封奏疏说明情况给皇帝,催促朝廷调派三边总督过来总督军务。
杨嗣昌可谓是崇祯的知己,是他这辈子最信任的大臣,当然了,这个大臣也没有让他失望。帮他做成了许多事情。
不过,天意不可违,杨嗣昌终于还是走了。
崇祯悲伤的送走了这位亦师亦友的伙伴兼下属。
可是。他的悲伤才刚刚开始!
九月,洪承畴在辽东的局势上做了一个当时最正确的决定。全部集结四十万大军从各个方向包围,将皇太极的十六万主力军全部纳入了包围圈内,围困在了松山。
声势浩大,威势震天。
就连一向高傲自负的皇太极都吓了一跳。
在他的印象中,大明朝除了朱常渊的军队之外,什么时候会主动出击了,不都是所在乌龟壳里作战的吗!
不过,作为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老油子。此刻的皇太极并不紧张,而且,内心深处略微有一丝兴奋。
这可是大明九边的所有精锐啊,人数虽多,可是如果这一战能够胜利,自己日后甚至有可能打进北京城呢!
“防守!”
皇太极当即下令,所有十六万人缩成一团,顿时像是刺猬一样将自己的全身上下全部防御起来。
大明朝的军队虽然多,可是接连几次攻击过后,发现皇太极的军队虽然被包围。可是丝毫不乱,战斗力强的简直是爆表!
怎么打也打不进去。
到后来,皇太极的军队竟然还放出骑兵来四处冲击。希望找到突破口。
是的,皇太极在寻找突破口,他可不想这样一直被围起来,而且,幸运的是,经过一轮试探之后,他还真的成功的找到了这个突破口。
在所有明军的包围圈中,皇太极发现有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很弱。倒不是他们不能打,而是他们好像过来就是为了敷衍了事。出工不出力。
试探了几轮之后,皇太极也知道对面是谁的队伍了。密云总兵唐通的军队。
一旦找到突破口,毫不迟疑。立即、马上调转兵锋,骑兵在前,步卒在后掩护,一阵冲杀将唐通的军队冲击成了散兵游勇,并且,很幸运,皇太极还抓住了唐通这个家伙。
而唐通这货也很没有节操,立地投降,简直考虑都没有考虑一下。好像这次他大老远的从遥远的密云过来,就是为了投降一样。
冲出突破口以后,士兵心理负担减轻,皇太极掉马回头,就在原地和大明的四十万军队做了一场赌博性的战争。
骑兵在前步兵在后,一阵冲杀进入大明军队的军中,简直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屠杀。
吴三桂见势不妙,自己率领六千铁骑直接逃跑。
总督洪承畴率领大军就近撤军,最后只有万余人被他带着进入松山。
唯有宣府总兵杨国柱率部拼死抗争,与皇太极血战一昼夜,战斗到最后一人,而后横刀自刎,绝于疆场之上。
此战,大明四十万大军顷刻间灰飞烟灭,清兵损失不过三万人。
皇太极一鼓作气,趁着自己人多,直取松山,围困二十天后破城而入,生擒蓟辽总督洪承畴。
此战,京师大震,朝廷大震、崇祯大震,而后,整个天下大震。
九边精锐,尽毁一旦!
大明帝国最后的金戈铁马,已然烟消云散。
就连远在陕西之地的朱常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都忍不住差点一口老血吐出,大骂:“你们这些人都是猪么,一战损失四十万人。”
然而,这还不是最终的结局。
结局是皇太极乘胜追击,舍弃步卒只带着六万奇兵,一路从松山打到大凌河,又从大凌河打到锦州。
而后左屯卫、右屯卫、宁远甚至山海关,一路兵不血刃,几乎就像捡城池一样将辽东之地尽数占领。
直到最后,吴三桂堪堪凭借地利守住山海关。
至此,关外辽东之地,寸土不为大明所有!(此章描写松锦大战是为了剧情需要,无论时间还是事件的整个经过都和史实出入巨大,勿喷!)(未完待续。)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