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奋到达蒲坂津之后,正好赶上了黄河的春汛期。
蒲坂津是黄河上最为重要的一个渡口,由秦入晋的交通要冲。蒲坂津是一个通俗的说法,泛指整个黄河渡口,其实细分起来,在黄河的东岸叫蒲津关,在黄河的西岸叫临晋关,这两个关隘都是古地名,从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沿用到现在,已经是有些年头了,当年秦晋隔河对峙,蒲坂津就是双方的前沿阵地。
蜀军进驻临晋关之后,魏军也派兵驻守蒲津关以拒敌,由于隔着黄河,双方一直以来也未曾生过冲突,相安无事。
不过此次司马炎决意反攻关中之后,派胡奋率军兵抵蒲津关,一时间蒲坂津上空战云密布,大战一触即。
为了准备渡河作战,胡奋到达蒲津关之后,立刻是着手调集船只。由于晋军在黄河上没有什么成建制的水军,所以为了渡河,胡奋也只得征调一些民用的商船和渔船,缺乏战船,是摆在晋军面前的头等难题。
魏吴对立时期,为了保持与吴国的对峙的局面,魏国在荆州和淮南也建造了大量的战船,虽然整体实力上魏国的水军是逊色于东吴水军的,但如果把这些战船调到黄河上来,那对蒲坂津对岸的蜀军守军将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毕竟战船就是战船,绝不是那些民用的商船和渔船可以相提并论的,无论是从排水量到船只的坚固程度,那绝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但长江水系、淮河水系和黄河水系并不相连,那个年代也没有京杭大运河,如何能从荆州淮南将战船调到黄河上来,晋国的大臣们是煞费苦心。有人建议绕道海路,但路途太过遥远且海上风浪莫测,最终司马炎放弃了这个意见。还有人建议化整为零,将战船拆开,从6路运抵黄河之后再组装下水,但同样因为工程太过浩大费时费工而遭到了否决。
所以晋军采用的策略就是调集黄河的上的商船渔船来进行渡河,这无疑是一种最经济最实用的方法,但攻击威力就大打折扣了。
或许,这对于蜀军而言,是唯一一个利好的消息。
这两三年来,黄崇一直奉命驻守着蒲坂津,不曾越过黄河一步,也没有让魏晋的军队踏足河西半步。而对岸的魏晋守军,似乎也无意染指河西,他们的任务就是守住蒲津关,不让蜀军踏上河东之地。
黄崇很清楚,双方的这种默契只能是暂时的,在蒲坂津,迟早会有一场大战,为了这场大战,黄崇很早的时候就开始做出准备。
先是修筑临晋关的关城,整个的西岸防守,临晋关就是核心,关城的东门,临河而筑,出了东门,便是黄河渡口,所以说临晋关的得失,关系到整个蒲坂之战的成败。由于临晋关原先处于魏国的内部,最近的一次大战,也要追溯到曹操和马为争夺关中而在蒲坂津打的那一仗了,屈指算算,也是五十年多年前的事了,临晋关的战略地位下降,自然就不再受到重视,关城残破,无兵驻守,除了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渡口两岸热闹非凡之外,临晋关再也无一点雄关险隘的模样了。(未完待续。)8
</br>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