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点,几人的意见是一致的,所以并未引起争端。
几人引起争端的是,西太后的意向,她的本意不仅在于废斥甚至翦除肃顺,更着重在代替她的六岁的儿子,掌握大权。
或者西太后与肃顺之间为了争权而起冲突,都还有调和解决的办法,麻烦的是,既要除去肃顺,又要使不在顾命之列的恭王,得以执政,那就难办了。
这样一层层谈到后来,便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个结论,只有一个办法,能使恭王重居枢要之地,那就是尽翻朝局,彻底推倒顾命大臣的制度!
就在他们密议的这两天里,恭亲王的折子也到了行在。奏折未定处理办法以前,先呈内览,这一点已为西太后争到了。
因此肃顺一见是恭亲王的奏折,颇为注意。等发下来一看,才知道是奏请叩谒梓宫,他千方百计地想阻止恭亲王到热河来,却未料到恭亲王有自请入觐的这一举!一时计无所出,只捧着奏折发愣。
“想法儿驳回去!”端华大声说。
“这怕不行!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驳他,反而会落下话柄。”还是载垣比较明白事理。
这道理是非常明白的,恭亲王与大行皇帝是同胞手足,哥哥病危的时候,不能见最后一面,死后还不准做兄弟的到灵前一哭,这是到那里都讲不过去的事。
肃顺也想通了,迟早总得跟恭亲王见面,反正自己脚步已经站稳了,也不必再忌惮他什么!
因而用不在乎的语气,大声说道:“他要来就来吧!”
接着又说:“咱们替国家办事,别把精神花在这些不相干的事儿上面!好好儿商量商量‘年号’,才是正经事儿。”
于是全班进见太后——两宫并座,一东一西,皇帝偎依在东太后怀里,等磕过头,先由载垣发言陈奏,但他只陈述些简单的章奏,稍涉重要的政务军情,以及官员调动,便都让肃顺来奏答。
而发问及裁决的,往往是西太后,东太后把大部分工夫花在小皇帝身上,只听她不断小声地在说:“安静些!”“别闹!”“别讲话,听肃顺说!”
肃顺最后说到年号上来了:“皇帝的年号,奴才几个共同商酌,定了‘祺祥’两个字。”说着,他把正楷写了“祺祥”二字的纸条,放在御案上面。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