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栋他已经在这里生活了16年,并将继续在此生活下去,直到2007年左右才因旧城改造而被夷为平地的老宅。
看着镜子里年轻、消瘦、发长过耳的自己,杨昆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时光倒流,他回到了20年前。
然后,他联想到了那些已经被网络写手们炒来炒去都快炒烂了的情节。
什么商海浮沉、官路青云,什么金钱如土、美女如狗,什么纵横天下、快意恩仇……这一瞬间,他有种双手叉腰、仰天放声大笑的冲动。
20年啊,拥有领先这个时代20年的记忆,对于一向以混吃等死为终极人生目标的他来说,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
他甚至都想在屋里转上几圈,然后举右手而唱偈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今兹而往生分已尽”了。
转念想了想,他没敢。
怕万一触怒了佛祖,咔嚓一个雷再给他劈回2014年去。
站在当地心潮澎湃了好一会,杨昆才意识到自己还光着脚。
从床底下找出塑胶人字拖穿上,他从窗台上的一摞高中课本里面翻出作业本,找了支圆珠笔,开始制订自己未来20年的人生规划:
买一套大房子;
买一辆好车;
娶一个漂亮、贤惠的女人;
生一个儿子(或女儿);
挣够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
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房子、车子、女子、儿子、票子,五子登科,齐活儿。
剩下的似乎就只有混吃等死一途了。
凝神考虑了几分钟,杨昆又把每个量词前面的“一”改成了“几”。
又考虑了几分钟,他大笔一挥,把以上内容统统圈了起来,旁边划个箭头,后面添了一行字:“当个公务员”。
正看着自己的杰作洋洋得意时,听见院子里有人说话,声音越来越近。
杨昆不慌不忙地合上作业本,起身迎了出去。
是同样年轻了20岁的母亲刘素芬和二婶胡凤兰,还有二婶家的俩半大姑娘,杨晓丽,杨晓苹。
“初来乍到”的杨昆还有些不明情况,只能含糊地打了声招呼:“妈,婶,回来了?”
刘素芬的情绪还没从中年丧夫的沉痛打击中恢复过来,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声,倒是胡凤兰在旁边接了一句:“刚把燕子送上火车,看你睡得沉,就没叫你。”
杨昆在心里默算了一下时间,他现在的身份应该是易阳县一中的高一学生,下半学期,姐姐杨晓燕比他大4岁,在省师大上学,大二,还没到假期,这次应该是特意赶回来奔丧的。
杨昆朝二婶微微凸起的小腹瞅了一眼,知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半年之后,二叔家的这位小堂弟就会呱呱坠地。
想起自己重生前几个月才刚参加过他的订婚宴,杨昆不由得心生感慨,20年的时光,又要重新经历一回了。
至于堂弟比杨昆小了足足16岁的原因……这个时代农村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相当严重的,胡凤兰只比刘素芬小2岁,今年37,却已经是4个女孩子的母亲,大女儿杨晓敏比杨昆大2岁,下月就要参加高考;二女儿晓丽比他小2岁,上初二;三女儿晓苹刚满11岁,小学四年级;最小的晓雨则还没学会打酱油。
吩咐两个女孩子先去淘米摘菜,胡凤兰跟在刘素芬后面进了屋,坐下陪着她闲聊,妯娌俩在一个院里生活了十几年,关系一向和睦,大哥因病亡故,她这当弟媳的自觉有义务帮忙安抚她的情绪。
妯娌二人细细碎碎地说了会话,等到胡凤兰被女儿喊去做晚饭,刘素芬从衣柜中拿出一份白纸为表的账本,还有一卷用手帕包着的钞票,吩咐杨昆:“这是亲戚、街坊们随的份子,你给算算,看钱数和账面碰得上不?”
杨昆心里没来由地一沉,接过来账单,先是粗略地扫了一眼,街坊、乡邻随的大都是10元、20元的份子,本家亲戚的多些,20元、30元都有,最多的是二叔家随的50元钱。
快速地心算了一遍,数了数一摞面额不等的钞票,杨昆把钱包好递了回去,“数目都对。”
刘素芬转身又从衣柜里拿出一个小日记本,“这是你爸住院时借过的钱,都记在上面,有的人名妈不会写,你仔细看看,等明天给你爸圆坟回来,咱俩挨个上门一趟,把账还了。”
杨昆默默地接过日记本,慢慢地翻看着上面的字迹,母亲文化水平不高,字迹不算漂亮,却一笔一划写得极为工整,他略过人名不看,先将钱数归拢了一遍,心情愈发沉重起来,“妈……钱不够。”
“……差多少?”
“连一半都不够……”
刘素芬秀气的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想了一会,语气低沉却坚定地说道:“那就拣家里条件不好的先还上,咱们家出了事,不能连累别人家也过苦日子——其它的,我再想办法。”
杨昆沉默不语,脑子里苦苦思索,却始终回想不起在20年前的今天,母子二人是否曾经进行过同样的对话,做过同样的事。
是夜,躺在里屋的小床上,杨昆迟迟无法入睡,脑子里翻来覆去,想的都是从今往后,面对家中顶梁柱轰然倒塌的惨淡现实,面对曾经不愁温饱、现今逐渐衰落的家境,躺在外屋床上的那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人,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承受多少常人难以想像的苦痛,才能将一双儿女抚养长大?
于是,他在自己的规划清单最顶端添加了一条:要让她幸福……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