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子,是理论上预言的夸克之间的色su(3)对称性的规范场的量子,共八种,质量为零,自旋为媡,具有色量子数,被认为是传递夸克之间的强相互作用的粒子。
在1968年的电子对质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实验中,就观察到可能存在有胶子的迹象。实验表明,质子中有着点状的物质,然而,质子的能量,只有一半由带电的点状物质所携带,其他一半则由中性的、无电磁相互作用的组分所携带。在夸克模型中,这些带电的点状物质被解释作夸克,中性的组分就是胶子。在j/ψ粒子发现之后,又发现了一系列由正反c夸克构成的粲偶素。实验上测得的粲偶素ηc(赝标粒子)和j/ψ粒子(矢量粒子)的寿命比,与由组成它们的正反夸克通过两个或三个胶子进行衰变的图像计算的结果相符。这可以作为一种间接的佐证。
1981年,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中发现的三喷注现象,可以解释为正反夸克(q,悧)及胶子(g)引起的。更为直接的证明,有待于胶球的发现。按目前的理论,虽然胶子有色,但由于胶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它们可以结合成“无色”的复合态─胶球。它们的质量的量级为gev/c,其存在在实验上的证实将有助于对胶子的进一步认识。
这个实验过程,又是过了三年。
粒子加速器,拥有着无数的核能供给能源,也差点坚持不住了!
“轰隆隆!”
在夸克撞击的时候,李安仔细的观察着粒子加速器的变化!
“改变了,果然改变了.......不过,怎么最后变成了夸克星?”
夸克星是由奇夸克物质组成,是一种假设的星体。理论上,奇夸克物质(简称奇物质)是在特别重的中子星里形成的密度极端高的一种物质状态。根据此理论,当构成中子星的中子因为受到本身重力塌陷的高度压缩,个别的中子会因此崩坏,组成中子的夸克会分离开来,进一步转化成奇夸克,也就是“奇物质”。这时的星体就是直接由奇夸克紧密结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夸克星”或是“奇物质星”(简称“奇星”),整个星体几乎可以看成单一的一颗巨大的中子。以质量和密度来分类,夸克星介于黑洞和中子星之间,如果再有足够的物质(质量)加入夸克星里,它之后会再继续收缩塌陷而成为黑洞。某些学说认为“奇物质”可能就是黑暗物质。
“宏观即微观,果然是这样吗?看来,我有些了解了这个强子外壳的原理了!”
李安若有所悟的说道。
夸克星的结构其实很简单,不像中子星那样分为很多层,其密度分布大致为常数。只要质量不是太大,夸克星中心密度不到表面密度的两倍,且面密度会在约1fm的尺度上速降为零。这是由于整星体是强相互作用约束的体系,夸克由于色禁闭效应可能逃离表面太远。星体内部除了夸克之外还存在电子。因电子只受比强相互作用弱得多的电磁约束,所它们分布比较弥散,在夸克表面之外有一定延伸。因有夸克和电子保持电中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夸克表面形成很强的电场。、
这一强电场的夸克星存在将一定程度上阻碍原子核与夸克物质之间的强作用,从而使得夸克星表面以上撑起一个最大质量约10e(-6)倍阳质量的壳层。如果夸克星果真具有这样一个壳层,那么它的辐射特征包括热辐射和非热辐射将与中子很难区分。然而,因夸克星诞生时具有强大的中微子光子辐射场,且拥有强磁场并快速自转,一般情况下很难形成这种壳层。
没有壳层、表面直接裸露于星际空间的奇异星称为裸奇异星。裸奇异星表面粒子具有强的束缚能;而脉冲星某些射电辐射特征可能表明表面粒子束缚能远比中子星高。如果进一步认为其内部的夸克物质呈现固态,那么这种固体裸奇异星的表面辐射特性或许应该类似于金属,电子处于连续态。至今没有明确探测到原子谱线可能就反映了这一属性。固态奇异星类似刚体,可以表现出长期进动。另外,当固态奇异星内部应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或许发生应力迅速释放,从而导致星震。固态奇异星星震会导致两种后果:转动惯量的突然改变和能量包括弹性能和引力能等的快速释放。前者可能与观测到的自转突跳h有关,而后者可以解释一类天体(软r射线重复暴)巨大高能射线耀斑现象。
这,应该是人制造的最小的夸克星把!(未完待续)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