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五四六章 政通人和

2021-08-29 作者: 鲈州鱼

和专攻谋略兵法的庞统不一样,诸葛亮的涉猎极多,文院的所有学科,他都有学习参悟,让人惊讶的人,他如此分心多用,居然在各个领域竟然都有不凡的造诣。

经过了这半年的接触,王羽算是发现了诸葛亮的特长所在,形象点说,这人就是个人形的中央计算机。虽然现在年纪还小,功率还不够大,可能力却已经显示得很清楚了。

在最新出台的一系列政令上,几乎都有他的大名列于其上,除了王羽、田丰之外,他是上镜率最高的。

为此,田丰都一度被惊动,与诸葛亮深谈之后,动了爱才之念,决定传授衣钵予对方。

在王羽看来,这些三国名人的关系算是乱成一团麻了。

赵云、太史慈和徐庶结拜了;庞统拜了贾诩为师,和魏延成了师兄弟;诸葛亮要继承田丰的衣钵;而国渊也不甘寂寞,他最近收了个叫薛综的学生……王羽觉得这名字有点眼熟,想了很久,终于想起来了,这人似乎是东吴的名人,却莫名其妙的出现在了泰山书院。

总而言之,随着公示制度的完善,和诸多未来之星的扬名,青州新政在混乱中走向正轨,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广为青州军民所接受。

如今,商会已经成立,在磕磕绊绊中运作了半年,渐渐有了成效。农会、工会都被提上了日程,这些会社不掌握任何权力,主要的职责就是议政并提出建议。

虽然扬言不称帝,但王羽却没打算把大权让出去。商会这些组织,在几十年后,或许会发挥大航海时代的东印度公司那种组织的作用,但在目前,就是个模型而已。

整个青州集团,乃至华夏文明前进的方向,是牢牢把握在王羽手中的。

实际上,只是提提意见这种待遇,已经让商人、工匠们如坠梦中,喜不自胜了。被压制了一千多年,冷丁翻身,就算给他们权力,他们也用不好,王羽不是理想主义者,他当然不会轻易放权。

而在商会的帮助下,青州的商业系统也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在无数人的期盼和催促下,商税制度隆重出台。这项制度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至少在目前,是一部各方面都照顾到了的法令。

这也是华夏有史以来,诞生的第一部真正的商业法令——之前商鞅变法中有关商业的部分,和汉武帝的告缗令之类的商法,都简单而粗暴,不是为了促进商业,而是为了限制商业发展,故而不能当做商业法令来看。

为这部法令命名,王羽自然是众望所归。

坦白说,这对王羽来说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对商业方面没多少涉猎,对商业发展史什么的,一点了解都没有,搞得他想剽窃,都无从剽起。

想了又想,最后他干脆起了个很恶俗的名字——商业法典。

这个名字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拥戴,商人们原本也不在乎名义什么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是王羽亲手确立的政令,有着最高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让他们得以放下心来努力赚钱。

而王羽用了法典来命名,对商人们来说更是意外之喜,这两个字不花哨,却足够郑重,有了这样的保证,大家就彻底放心了。

王羽当然也很高兴,这部法令是很完善的,连找茬专家诸葛亮都没挑出大毛病,只指出了几个无关痛痒的细节问题,打几个补丁,追加几条细则就搞定了。

有了这部法典,青州的商业就会有序的蓬勃发展起来,而将军府将从中得到的,则是滚滚而来的财富,持续而稳定。这些财富最终会变成战士们手中犀利的武器,身上坚固的铠甲,足衣足食,进而带来如虹的气势和动力!

工业也没落后。

田丰的组织能力是很强悍的,而目前的工业,最急需的本也不是新技术,而是新的生产理念和秩序。当田丰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这方面之后,青州工业的有序发展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工序细分、流水线、新的学徒制度,还有呼之欲出的专利法案,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哪怕是王羽先后推出了包括印刷术的多个新技术,也没有破坏工业发展的节奏。

一步到位的活字印刷,是王羽一直在酝酿的一项技术。他觉得,这项技术比火枪火炮什么的重要多了。

眼下,青州的政令公示之所以能够顺利施行,靠的是主要是地利,等以后地盘扩大,就没有这个便利了。

所以,即便没有蔡琰的催促,王羽对此也很热衷。在不远的将来,能取代政令公示,而且得到更好的效果的,只有因印刷术而来的种种变化,其中就包括了报纸。RS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