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西游记第九至第十四回,很多地方还存有疑点。书里面隐含的内容过于丰富,而且其中肯定有好几把小“钥匙”,是在指点着什么。但是很遗憾,别说这个小钥匙了,就是全书的大钥匙,到底藏在哪了,这个还是一头雾水,遍寻不到。凯撒也目前只能,“暴力”来分析西游释厄传。
尤其是西游记第十四回书,是“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老吴又将历史往前追溯,应该是说朱元璋逐渐平定了竞争对手方国珍等人,自己成了灭元、建国的唯一正统人选;也同时是在说朱祁镇继承了朱元璋的佛门渊源,在奶奶的影响下,对佛教宠爱有加。无论如何,西游记“心猿归正,六贼无踪”这一回书,都应该是个全书一个承上启下的小结、转折点。
上回书说到孙悟空从龙王那里回来的路上遇到观音(郑和在1425年二月开始,主要负责守备南京)了,看来这菩萨还是挺认真负责的,佛爷交代的任务马虎不得啊。等唐僧一踏入西洲,便暗中保护观察的,给了紧箍咒后,才返回自己的南海。但是马上就召集了一帮子小佛神们,轮流的专职的一共三十九个,前去暗中保护圣僧。
唐僧的“随从”数目也多了些吧,因为他是如来弟子金蝉子转世,观音爱屋及乌,考虑佛祖的面子,便如此精心安排可以理解。但是,此际乃是第十世的唐僧,那么前九世的时候,恐怕没有整这么大的动静,所以都没有成功。偏偏遇到孙悟空后,方是机缘际会。如来和观音心里都清楚,这一次是圣僧的最佳成就正果的唯一机会,千万不可麻痹大意,一定要小心谨慎从事。然而,一个疑问就出来了。如来的弟子里面,书中至少提到了仨,金蝉子、阿傩和迦叶。为何佛祖对金蝉子如此的看重哩,另俩弟子根本就没有任何成佛的机会?(其实呢,在西游记书里面还隐藏着如来的另外俩弟子,就是孙大圣的前世和乌巢禅师。)
注意看原著,孙悟空打死了六个毛贼,被唐僧给痛批了一顿。就是在映射,朱高炽对爷爷朱元璋的许多做法都很不满意。在1425年也就是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十六日,还没正式即位的明仁宗(九月初七登基)又恢复三公及三孤,由一些公、候、伯、尚书兼任。太师、太傅、太保官阶为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从一品。
朱高炽即位后,对于内阁成员做了改组,加强了他们的权力范围。固然是明仁宗爱惜人才,但也说明了他身体不行,和朱元璋、朱棣没法比较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他要是将主要精力用于朝政,而不是醉心于后宫缠绵的话,或许他还能多活几年也不一定。这个“政、宫”,嗨……嗨,都是阻挠帝王“长生”的“利器”呀。
在明仁宗在位期间,内阁成员尽心尽力,继建文帝之后又开创了仁政;但不可否认的是,也间接助长了后来辅臣们的威风,渐渐的都敢和皇帝拧着干了。朱高炽比较重视儒家,对于先朝大臣和曾经与自己政见不合的群僚也都挺好。明仁宗对于堂兄朱允炆虽然没有予以“承认”,但是将其曾经任用为官的家属大都给释放归家。
回来看书,结果孙悟空听了唐僧的磨叽之后,就跑了打算回花果山去(此时的孙悟空仍然是朱元璋的灵魂为主,当然了,九泉之下对孙子朱高炽的做法也估计是不高兴喽),在东海龙王那里喝了茶,听了故事之后又找唐僧去(在西元1441年朱祁镇再度将京师定为北京,也就对应了张良三拾履的典故,其实是在说的明朝都城之变迁)。也就是说,此时孙大圣并没有回到花果山。这是为何,猴儿不是会筋斗云么,也就是几分钟的路程,哪怕偷偷看看自己的孩儿们也行啊?原来,朱高炽和朱元璋唯一这爷俩的共同点,恐怕就是对大明都城的看法,就是都认为应该是南京。其实朱元璋是怀恋情节,朱高炽是打算偃兵实施仁政。朱棣迁都北京,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北伐方便)。花果山者,凤阳或是句容(南京附近)、南京和北京也;东胜神州之国都者,集庆也,还是南京城。
到了一处大山流水的时候,行者道,“我记得此处叫做蛇盘山鹰愁涧,想必是涧里水响。”这孙悟空,先前说认识观音,现在连西洲的小地名都说的一字不差了啊。这再一次说明猴子肯定对西洲特别熟悉的,但是书中第一回,却是不认识什么烂桃山,就在不远啊。唯有一个解释,孙悟空转世前的佛家背景太深,大圣此时已经回忆起来一些往事了。
结果玉龙就将唐僧的马给吃了,还跑了,唐僧担心后来路上没坐骑受罪,就使劲的哭。在守护神的支持下,猴子去跟玉龙打架,结果这小龙打不过孙悟空,就躲起来了。从诗文的交代看,玉龙就是纯种中华白龙。
守护揭谛还挺负责,也想给卖个好儿,便去南海找菩萨前来。其实孙悟空这是对观音还意见很大,说这个说那个,就是不愿意自己去。咱看观音来了急了的时候,说的是,你把你这个什么什么的。如来也是差不多,先前就说过,我把你个尿精的猴子。
观音将玉龙给变成白马了,还给了悟空三根救命毫毛(此时的这三根救命毫毛或许是朱祁镇的奶奶张氏重用的“三杨”,西杨杨士奇,东杨杨荣,和南杨杨溥。张氏连同三杨,都是朱祁镇的“管家婆”,正是他们四人,维持了正统十一年来的国泰民安。朱祁镇1427年出生,1435年继位,1443年已经17岁,开始独当一面。此时的观音者,临时映射了朱高炽的皇后、朱瞻基的太后、朱祁镇的太皇太后张氏也,她是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后来就用上了,这是自己的一番所谓好意,不是如来交代的。山神土地又送了马鞍子挽手儿什么的,唐僧就下跪谢恩。孙悟空却说是见了玉帝老君都只是唱个喏而已,自小儿做好汉,不晓得拜人。但是真没拜过么,给须菩提祖师是磕了至少三回头的。那么还是在说,须菩提祖师是虚幻的,是如来假借须菩提尊者的名义。还有就是孙悟空和须菩提祖师在佛教的渊源,决计不简单。
转眼来年春天了,这么一行玩春光,完了,前面说了,不能动心,动心就魔生,肯定要毛躁了,果然到了观音禅院的时候,显弄袈裟,惹来几难。
这个金池长老二百七十岁了,喜欢收集佛衣的,就下跪硬是借了袈裟一观,看着看着就哭,幸童就劝。幸童,这个也很正常啊,古来有之的,佛门也是众生之门。徒弟广智、广谋出恶主意,烧死唐僧师徒,留下袈裟作为传家宝,子孙长久之计。
结果丢了袈裟,自己碰死了。孙悟空去要袈裟,猜测是黑风山黑大王给偷走了,便去了。悟空一看找对主儿了,一棍子将个白花蛇秀士打死了,继续找黑的跟烧窑筑煤一样的熊精,变作金池长老,却被拆穿,未果,便去南海找观音帮忙。现在,悟空只能自己去了,因为守护神们在凡人面前见不得光儿。
先下拜观音,还想忽悠人家,不想也被揭了底儿。行者望菩萨慈悲之心,助我去拿那妖精,取衣西进。菩萨道,“那怪物有许多神通,却也不亚于你。也罢,我看唐僧面上,和你去走一遭。”菩萨是认得那妖怪的,还很厉害的,所以后来才拿禁箍儿控制住黑熊精的,当个护山大神。
这个时候,悟空已经给三个人物下跪过了,须菩提,唐僧,观音。后来在第三十四回,去见个妖狐前,先脱脱的哭了,苦恼上来,泪出痛肠。心内想到,自己止拜了三个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观音,两界山拜唐僧。第五十二回,孙悟空从五指山下出来之后,还是头一次去灵山,初来贵地,故此大胆,并低头礼拜如来佛祖。说明什么,须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祖啊。而且,还不是这么简单的,以后再说罢。
还说悟空在请观音来到黑风山,路上打死了个凌虚子道人,菩萨只是吃惊,并没有像唐僧那么絮叨完就念紧箍咒的。但是这里有意思的是观音没有认出来是个狼精,孙悟空也从此知道了观音其实是个饭桶,便出主意,自己变个金丹,菩萨变个道人,去唬弄黑熊吃下去。
果然你看,孙悟空还得专门变成个儿大点的。观音是个没头脑的笨蛋,所以没法,只得点头同意,也变成道人了。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悟嘛了?个人理解去吧,这个是怎么理解都有道理,但是,不久前菩萨连个苍狼变的道士都分不清啊。
菩萨看人家黑熊的居住环境优美,就高兴了,动了慈悲,给整到落伽山当个守山大神不错。也是临时起意,不是如来所愿,观音也有自己的小九九儿。
但是接下来要仔细看,菩萨呢,觑定一粒大的,让妖怪吃猴儿变的金丹。果然,菩萨不但分不清什么是妖,也不想分清妖精和菩萨,更看不出来孙悟空的变化。
最后菩萨满意带着皈依后的黑熊妖精而归,悟空拿回袈裟安慰唐僧(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就是带了姚广孝一同出发,抵达锡兰,迎回了佛牙舍利)。
那么返回去分析,这个金池长老,住在流云下院也是观音禅院,在黑熊的帮助下,活了二百七十年,平时也关系挺好,互相讲经说文的,这黑熊挺厉害,要武有武,还传了和尚些什么服气的小法儿,也是个脱垢离尘、知命的怪物。狼妖道士凌虚子,白花蛇秀士肯定也是他们的朋友。
分开来看,这四个是僧、道、儒、妖。要是整体合并呢,这活脱脱就是明朝朱棣的和尚军师姚广孝。这姚广孝就是僧道儒术都在行,是个和尚,还有个外号黑衣宰相,自称逃虚子,曾经住的地方也叫观音庵,别看官儿不大,可说话很有分量。对朱棣的帮助巨大,但不肯还俗,功成名就了,回老家,亲姐姐拒绝和其见面,以前的朋友说他,和尚误了。
姚广孝其实最早不叫这个名字,乃为姚天僖,法名道衍。还是在靖难战役中立下了不世之功,是战略总军师,从而帮助明成祖取得了最终胜利。朱棣登基之后,道衍和尚被官封僧录司右善世(后来做了左善世),第二年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同时赐其名姚广孝。姚广孝还有个功绩就是主持《永乐大典》的重修工作,在永乐五年十一月完成,一共22211卷,11905册。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内阁首辅解缙负责总编的一部《文献大成》,但是朱棣认为有点草率,内容也不够多,大CD勉强的很,于是又重修该文献,最后定名为永乐大典。所以说,这个永乐大典其实严格来说是人家姚广孝的主编。
朱棣对其很够意思,曾经建议姚广孝还俗,也打算赏赐不少宫女给他,甚至准备了大房子。因为一个和尚最大的官职也就是僧录司左善世了,才是五品官衔。要想再做更大的官,必须不能是和尚的。所以劝其还俗,当然姚广孝都拒绝了。上朝的时候穿上官服,回到居住的寺庙之后还披上袈裟。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道衍和尚能够得以善终,毕竟他的敌人太多了,包括绝大部分的儒家在内。所以,很长时间内对老姚的评价都不高的。
1418年姚广孝去世之后,朱棣还专门辍朝两天以示纪念的。
老吴和大多数的儒家一样,对其意见很大,但是客观公正的来说,姚广孝的贡献甚至要略微高于刘伯温的。
西游记书里,吴承恩给姚广孝的评价。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欲得袈裟传远世,岂知佛宝不凡同!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
那么金池长老已经年二百七十岁,从何而来?按照以年代月法,也就是270÷235×19≈22年。那么姚广孝在1375年的时候进南京礼部参加考试,在第二年的下半年才和朱元璋首次或许也是唯有的两次会面之一,再次二人重逢就到了1382年啊。大致应该在1376年农历八月左右,不受老朱待见的姚广孝心情十分郁闷,就毅然离开了京师,回到了苏州去。270个月后,也就是在1398年农历闰五月,朱元璋驾崩。姚广孝和朱棣千里遥遥赶赴南京,结果在路上被朱允炆给拦回去了。朱棣心里很有意见,姚广孝心里或者感到正合自己的心意,便劝告了其一番,还结伴返回北京。
为什么这么分析,看原著怎么说的,唐僧和孙悟空首次看到金池长老的部分场景,“三藏又问,‘老院主高寿几何?’老僧道,‘痴长二百七十岁了。’行者听见道,‘这还是我万代孙儿哩?’三藏瞅了他一眼道,‘谨言!莫要不识高低冲撞人。’那和尚便问,‘老爷,你有多少年纪了?’行者道,‘不敢说。’”那么唐僧所说这个“莫要不识高低冲撞人”,应该或许就是说朱元璋当年不能看出来姚广孝是个能人,只是赠给了其一匹布料做身僧衣而已,没有将其给封个僧官。后来在1382年,因为马皇后薨逝,朱元璋下令从全国挑选和尚陪着诸位藩王给皇后诵经来着。于是姚广孝便被推荐到朱棣身边,从而得到燕王的赏识。
西游记里面,广智、广谋(二人恐怕也是指的姚广孝的谋略方面)出主意放火烧死唐僧,却被猴儿给吹了口气,将火势给弄大了,避火罩保护了唐僧,却将金池长老的寺院烧了大半儿。在1388年农历二月,明朝重建天界善世禅寺。因为它不久前毁于大火,改在南京的定林寺故址那个地方又建起了新的天界善世禅寺。有意思的是姚广孝在1375年至1376年的时候,就是在原先的旧天界善世禅寺待着的。巧合么?
而且,此时的金池长老一直到死,都没有和猪八戒有所发生际遇。说明这个“贪”和尚仅是映射了姚广孝一生中的一部分,也就是和朱元璋有所交往的时期;白花蛇秀士和狼妖道士凌虚子(姚广孝的一个法号就是逃虚子)隐指了姚广孝关于儒、道方面的修为,却被猴儿都给宰了,是在说明老吴评价姚广孝是个道、儒“假精通”(姚广孝尽管是个和尚,但其的文学修养造诣不低,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高启和他就是文友;姚广孝在1362年左右,拜了道士席应珍为师,潜心研究阴阳术数);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个黑熊精,作者是在怒斥姚广孝遇到朱棣惺惺相惜之后就成了“妖”而已,连个“妖僧”都不配啊(1404年,也就是永乐二年,朱棣亲自给其恢复了姚姓,且赐名广孝。姚者,“妖”也),吴承恩、李春芳的笔下之锋利令人叹服。那么此时孙悟空在南海见到的观世音菩萨,就是临时映射了明朝洪武时期的一位高僧宗泐(宗泐,1318-1391年。等菩萨出了南海去收复黑熊的时候,摇身一变给换了映射对象成燕王朱棣了)。此和尚在元朝末年就已经誉满江南,1371年被朱元璋请到南京天界寺修行。1376年朱元璋认为这是个人才,打算让其还俗为官。宗泐婉转决绝,太祖从之,还写了一篇《免官说》的文章哩。1378年宗泐奉命出使西域,1382年取回了一些经书。授僧录右善世,和朱元璋的私交莫逆。也就是在该年,马皇后薨逝。宗泐推荐了僧人道衍(姚广孝),让其陪伴燕王朱棣给马皇后守灵诵经。因为此时胡惟庸案子已经进行了几年,他的一位好友的弟子告发老师也在其中。因此宗泐被连坐判了死罪,朱元璋亲自下旨赦免。
在吴承恩和李春芳看来,宗泐是个真正的高僧,但是识人不明。这就是观音认不出来妖怪的由来,不过这也算不上这位高僧的过错吧。宗泐精通僧道儒,书法和绘画也相当的有水平。他看好并给皇帝推荐姚广孝,是因为老姚的确和自己很类似,是看重其才能而已。真正识人不明的其实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朱元璋罢了,如果明太祖肯听宗泐的建议,让其给朱标作伴,或许明朝的历史就改向了。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