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
刘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下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div>
这名义上的“叔侄”关系,那都是如此。就更别提同事关系了。再看看,三国开始的另外一件事情(第六回 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原文如下:
曹操来见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绍曰:“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李典、乐进,星夜来赶董卓。
中间省略...
次日,人报曹操追董卓,战于荥阳,大败而回。绍令人接至寨中,会众置酒,与操解闷。饮宴间,操叹曰:“吾始兴大义,为国除贼。诸公既仗义而来,操之初意,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迟疑不进,大失天下之望。操窃耻之!”绍等无言可对。既而席散,操见绍等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
游志见阳关上的众将士,一副副岿然不动铁了心不去驰援的神情。于是自己便飞身上马,打算单独去接应那过来救援阳关的一百县兵。
“姜屯长,我们好像被鄯善牧骑给包围了!怎么办?”队长惊慌地向姜冏报告着。(伍长 < 什长 < 队长 < 屯长 < 曲长 < 部长 < 营长)
这姜冏名字听起来很囧,但是也是个方刚坚毅之人。而且他的儿子也很有名,他儿子就是后来蜀汉的名将姜维。
姜冏,字仲奕,生年(?-公元214年),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曾任郡功曹,在平定羌胡乱时阵亡。其子姜维,后为三国时蜀汉的名将。建安十九年初,姜冏镇守冀县,在马超攻势下凉州唯有冀县尚存,冀县曾一度顶住了马超攻势,这就是历史上的"三打冀县"。冀县被围困多日,城破时姜冏亲自断后力竭而死,其子姜维是冀县守卒。相传姜冏、马超乃世交,妻姚氏之父于马腾亦为故汉将军,姚氏曾认马超为兄。建安十七年,曹操诛马超父兄逼马超起兵,双方各有拉锯。建安十九年,马超于凉州祁山击败姜叙,凉州皆降唯冀县尚存,冀县乃兵家要地,姜冏镇守于此。马超多次劝降,姜冏不降,故两人兵戎相向,冀县城破时姜冏一人断后,被羌戎围困力竭而亡,这是公元214年初春之事。之后夏末,马超为贾诩所部夏侯渊、张合二路大军击败,姜维为曹魏夏侯渊部属,夏侯渊为夏侯霸父。年末,姜维随夏侯渊部收复凉州与诸羌,少有功名,十三岁为军府佐官,号幼骐。
“莫要慌,赶紧集结队阵,准备应敌!等待我大汉的援军前来救援!”屯长姜冏冷静地对着手下队长说道。
“屯长,我们就是援军。这龙?怕是没别的援军了,我们还是投降吧!就我们这一百来县里的步卒,怎么可能对付得了鄯善国的牧骑兵。”队长很真实的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自打先秦到汉末以来,那汉人将领投降西域或匈奴的人也是不在少数。所以,现在这投降也就不那么有心理负担和羞愧了。(最有名的例子:李陵被迫投降匈奴)
而且此时这大汉已经是政局不稳了,说它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也不足为过。所以,别说是投降匈奴了,那就是举兵反叛朝廷也是可以想象的。所以,现在这一切都不是问题了。最重要的是保命要紧。
“混账,我们身为大汉军人。不思量着为国家尽忠,反倒是想着投降保命!休要再多说些什么了,否则休怪某家手中铁剑无情不认兄弟之情!”姜冏拔出腰中铁剑,一副英勇赴死的表情。</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