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胡树人向江海关请了整整一个月的假,只为亲自调查爱妻之死。
得知他的遭遇,江海关的官员们大为同情,没有为难他,不仅痛快地批准了申请,而且还送来了三百美元的抚恤金,不过被胡树人谢绝了。
在之后一个月时间里,胡树人每日往返于医院和巡捕房,煞费苦心地推断凶手的作案手法,并从该手法中表露的一些特点揣测凶手的身份。
凶手是一个十分擅长演戏的人,而其伪装的本领更是极其精湛,无论是扮成乞丐亦或是巡捕,皆能完美地融入到环境之中,令周围的人丝毫生不起怀疑之心。这两点,是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的。胡树人怀疑,此人可能有在戏曲行当从业的经历。
至于凶手的作案手法,应当是在林慧茹难产送医的路上,趁众人不备,用小型注射器给伊注射了某种药剂。而广仁医院的医生们经过多次药物实验,最终发现了端倪——凶手使用了枸橼酸钠,一种强效抗凝血剂。
枸橼酸钠很少投入医用,所以多数医院几乎不会配备。在大部分情况下,枸橼酸钠往往被用作食品和药品的防腐添加剂,用来延长储存时间,减少货物损失。这种药剂常见于进口的药物,国内华人几乎不会用到它。
这就说明,凶手有一定的医学或药理学知识,尤其是西洋医学方面,很可能曾在海外求过学。
推理到此处的时候,胡树人心下百思不得其解。照理说,一个留洋归来的华人前途可以说是一片光明,为何却要走上杀人这条不归路?
然而,对于凶手动机的猜测再多也是无用,若是想知道对方内心的真正想法,只有一个法子——将其逮捕归案。
为了搜寻凶手,胡树人几乎找遍了中央捕房的雇员,试图从他们口中问到凶手身上那套巡捕制服的来源。
经过一番漫长的询问以后,有热心的巡捕找来了相关的记录,胡树人看过之后惊讶地发现,并没有发生过巡捕丢失制服的情况。对于他的疑惑,负责此案的华人巡捕给出的说法是:巡捕丢失制服是十分严重的失职行为,要被罚去几个月的薪水,甚至有辞退之虞,因而巡捕们都会尽可能地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这个理由胡树人自然是不信的,他有十足的把握可以肯定,那位所谓的“曾巡捕”身上穿的制服就是巡捕房配发的,绝非仿冒品。原因很简单,制服的材质和上面的装饰,寻常百姓是接触不到,也仿冒不来的。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胡树人脑海中灵光一现,想到了一种可能。
“布莱克先生,可否告知于我,你们的制服是在何处订制的?”胡树人向负责本案的布莱克探目问道。
这桩案子最初的负责人是艾登·威廉逊,因为在案发当晚的表现极其糟糕,使得胡树人对他的办案水平产生了严重怀疑。在那之后,胡树人便借助家中的人脉找到中央捕房的高层,拜托他们换另一位英国探目接手此案,此人名叫薛帕德·布莱克,颇有些实力。
他正站在胡树人身边,听到对方的问题,赶忙说道:“胡先生,请稍等片刻,我去找负责后勤的同僚问问。”
说罢,他起身出门,快步去了中央捕房一楼的后勤部办公室。过了十分钟左右,他又回来了,将一张表格递给胡树人,嘴上说道:“胡先生,这上面的厂子都是与巡捕房有合作的服装厂。”
胡树人接过表格,上面写着几家供应商的名字,地址和电话号码,他大略看了一遍,然后抬起头对薛帕德说道:“布莱克先生,烦请你派巡捕过去,调查一下这几家给你们做过制服的服装厂,近期是否接到过巡捕房以外人等的制服订单。”
“好。”薛帕德点了点头,接着抓起桌上的内线电话,给手下的巡捕拨了过去,让他们去那几家服装厂走一遭。
当天下午,调查便有了结果。
其时胡树人已经回到家中,正和一位画师在客厅里忙碌着。他想让对方根据自己的记忆画出那位“曾巡捕”的相貌,以便让巡捕房做成通缉令张贴到大街小巷。
电话铃声响起来的时候,那画师刚画到一半,胡树人只好停止描述,向他道了句歉,然后赶忙过去接了电话。
“胡先生,有消息了。”
电话那头的人正是薛帕德,他从那些巡捕手里拿到报告以后,便立刻便拨打了胡公馆的电话。
“和巡捕房合作的服装厂一共有五家,我的手下在其中一家查到了私贩制服的情况。”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