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重的话,多了几分戾气,做君王恐怕要南征北战,很难安定下来,恐怕天下该稳固的时候,他反而还要四处征战,这种并不是不好,而是不像柴荣那么兼并。
至于赵普……
君子之国的想法,自然是人人向往的,但要清楚的事,世上的事情绝非是那样理想化的,人人君子是不可能的,读书人也会出愚人。
不过,即便弊端明显,但教化之国,的确需要赵普这样的人。
思来想去,三人之中,柴荣恐怕是最适合做帝王之人,的确是有治世的远见。只不过,赵弘殷未曾多深入了解,不知柴荣是否还有更深的经世之才。
不知不觉,三人便讨论至了深夜,赵弘殷很少说话。
理不辨不明,三个年轻人不断地阐明自身的认知,会互相壮大。
春秋战国时,之所以会出现儒家、法家、墨家等治世之家,主要就是因为互相辩论,互相壮大,开放的谈论,促使了思想的进程。
强秦因而才能产生,并未大汉奠定基础,之后才又能有李唐盛世出现。
柴荣道:“所以,内儒外法,强兵之策更加适合之力国家,而重儒重法,轻兵之策,柴某觉得还是有些不太妥当。”
赵普道:“强兵当然还是要强,但要优先考虑到各地方的德行,智慧,需要在适宜的时候才进行加权,不能贸然加权,那样会导致隐患……”
……
第二日,一大清早。
柴荣便主动来向赵弘殷问安。
赵弘殷道:“你在河东那边参与征战,也有许多疲乏,此刻到了家里,怎不多歇息一番?”
柴荣道:“昨夜谈论之后,我久久也睡不着,等着天亮来请教赵伯伯。”
赵弘殷道:“请教我?”
柴荣迟疑,点了点头,道:“是的,赵伯伯经历了几朝,见过各种各样的君王,见识更深,昨夜您让我们三人谈论,自己却不发表什么见解,但我知道,赵伯伯您或者,其实有更加准确的看法。我的一些想法,我知道可能并不是太好,也因此遭了许多的冷眼,我也希望,能够以赵伯伯为师,得到一些指正。”
赵弘殷诧异,道:“这世上之人庸俗者更多,说起来,赵某本身也是武官,而非文臣,对于你的言论,赵某要说,是比天下许多人看的更加透彻的。”
柴荣目光一闪,有些不太敢相信,他对自己没有什么自信,或者说,自信已被磨灭了。
赵弘殷道:“与庸俗之人论道,得到的回应自是庸俗的,这些庸俗之见与一些真知灼见掺杂在一起,需要自我辨别,懂得甄选,从其中挑出有用的部分来加以修改自身之观点,至于有一些,自省过后,发现乃是寻常,甚至是错的,也就不必放在心上,那个时候,别人怎样轻视于你,都未必是你的问题。”</div>
柴荣若有所思。
赵弘殷道:“众人陈列,自能诞生智慧,但自古以来,经天纬地之才,绝对都是凤毛麟角,他们的见解,想法因为优于常人而存在,绝非是简单的从众。要知道,许多圣贤不也是同样会遭到冷遇,遭到别人冷眼吗?人生漫长,慢慢来就是。”
柴荣心中感动万分,赵弘殷是在鼓励他,他连忙抱拳,深深地向赵弘殷鞠了一躬,道:“多谢赵伯伯指点。”
赵弘殷哈哈一笑,道:“你之才华非同一般,赵某觉得,未来会有很好的前途,至于我那儿子,却总是玩世不恭,不够正经,他与你一起,劳烦你多担待一些,同时,也能够照看他一些,有的时候,他若是惹怒你了,莫要与他一般见识。”
柴荣连忙道:“赵兄弟他才是非同一般,我的许多见解,便是从赵兄弟,还有张兄弟那里得的,至于其他,我将赵兄弟,张兄弟当做亲兄弟那般,自然不会有什么。”
赵弘殷道:“那赵某便放心了。”
柴荣道:“那我便先退下了,打扰赵伯伯了。”
赵弘殷道:“嗯,你去吧,稍后一起吃饭。”
柴荣点头,当即便离去了。
赵弘殷坐在椅子之上,眸光闪动,他心中开始有些倾向于柴荣这个青年,不得不说,像柴荣这种青年,整个世间太少太少了,甚至极难遇到。
这是真正的帝王之才,因为异于常人,生错了家庭,从而只有极低的概率,才能真有机会,否则,一世也只能明珠蒙尘,碌碌无为。
赵弘殷叹了口气:“可怜了这孩子。”</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