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份试卷,被大殿里的宦官们收起,然后再送到太子面前,后面的几天,因为皇帝的不管事,需要太子代为批阅,然后把最终的名额交到皇帝面前,让他审度。
当然,两百多份的试卷,太子也不可能一个人批,而是由内阁跟着太子一起批阅,内阁的高官们,会把中意的卷子放到红色盘子里,而认为一窍不通的,便会放在黑色盘子里,最后再把红色盘子交给太子,让他选出前三甲,和后面的进士们。
这些事便跟秦余无关了,他只要回到家中安心等待榜文的发放即可。
太子殿下面带倦意,坐了三十年的太子,如今已有四十多岁,虽然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可没日没夜地批阅奏章,操劳国事,不敢轻易怠慢,更怕被人抓住把柄,加上时常吃金丹的缘故,所以他的身体是每况愈下,坐了大半天,腰酸得不行,都快直不起来。
这时候,一名宦官走了进来,说道:“李大人他们都在殿外等候了,请问殿下,何时开始批阅试卷?”
“自然是明日,今天本宫有些累了,叫他们也别等,早点回去歇着,明天有得累啊。”
太子站了起身,在太监们的搀扶下离开大殿。
出殿门后,太子往南边的天空望了望,脑海里出现了燕王的身影,他叹了口气,说道:“四弟,四弟他去剿灭叛逆,而今已有半月,算着日子,大军应该到亳州进内了吧?”
身边的宦官在旁答道:“殿下,前日兵部有来自南边的塘报,塘报里说,燕王殿下已经和朱逆们交战过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div>
“这么快吗?呵呵,四弟不愧是皇族的千里驹,可真是日行千里,转眼间就到了逆贼跟前。本宫看,剿灭朱贼,恐怕是指日可待了。”
“太子殿下英明,天佑我大周。”
一干宦官低头称赞,太子只是干笑了声,让后继续朝前走去。
……
兵贵神速,燕王其实是先率领先头的骑兵,在十天内到达亳州的,到亳州后,便联合了当地的守军,跟朱和尚在一个名叫洪武县的地方交战。
一开始,亳州的守军受到燕王的鼓舞,再加上有骑兵的加入,那些朱和尚的反兵们是一击即溃,形势对大周来说,是一片大好啊。
燕王也因此十分自得,进亳州城后,跟当地的官员们庆贺了一个晚上,可当第二天,朱和尚学乖了,他化整为零,采用山地包围县城的战略,舍弃已经被劫掠一空的县城,而躲进深山里。
燕王他们分几批人马进山去找,可山路崎岖,有的连道路都没,想要找到朱和尚的位置可比登天还难了。
可朱和尚这边,他作为亳州本地人,又当了许多年的山大王,对亳州境内的山势十分熟悉,他所带军队里的兵士,自然都是本地人的多,上山下山,跟走平地一样。
而且他们懂埋伏,在重要的位置设下陷阱,还会将进山的周军逐一分化,再一个个地消灭。
一连数日,燕王他非但没能抓住朱和尚本人,还损兵折将,此刻又过了半月,跟随的军队已经到了亳州城外,他这时候正跟将士们在大营里商量,这个朱和尚该怎么讨伐。
“报!”
就在他们商量军情时,门外头一名小兵走了进来,手里带着一封信。
燕王把信拆开一看,却是朱和尚身边的一名武将写来的投降信。
“呵呵,诸位,你们怎么看。”
燕王和众将士重新坐回位置上,刚才信中说道,这名想要投诚的武将叫做常达,他说自己与朱和尚不和,还因为躲在深山半个月,缺衣少食,受够了躲藏的日子。
这个常达还说到,他听闻英勇无比的燕王到了亳州,心里早已经生出投降的意思,只是碍于跟朱和尚的兄弟关系,所以才一直踟蹰不前,如今已和朱和尚分道扬镳了,无牵无挂,所以让人带上书信,希望周军能够答应自己,他愿意把朱和尚的藏身地点告诉燕王。
“殿下,我看这其中必定有炸啊。”
一名将领道出心里所想,其余的人都点头同意。
燕王对这封信自然也是不信的,但他此刻却想到不如利用这个常达,跟朱和尚来个决一死战。
“诸位,你们附耳过来。”</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