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通过了第三关,却一辈子活在自责之中。
因为第三关是对人性的考验。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不能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一只花瓶有多坚固,恐怕只有你打碎那一刻才会知道。然而那个时候,花瓶已不再是你眼中的美景,只剩残破。
人性也犹如花瓶,经不起任何的考验和试探。
在人性面前,人们总是渺小的存在。
人性本就是有善有恶,矛盾且复杂。如果抱着得到“善的结果”的期望,来考验人性,很多时候都会令我们失望,这是很正常的。
所以千万别刻意去考验人性,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人非圣人,皆有弱点。
日本人就是拿捏住了关押在关门洲看所守的所有重刑犯的弱点,那敢如此嚣张。
他们知道,当一个人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陷入自责、失败之中无法自拔,在他的心理上形成一道壁障,使其完全处于封闭状态。
这便是日本人要新进的犯人枪杀另一名犯人的原因。
一旦执行枪杀者因为心里过意不去,而自我设限,封闭自我,便注定了他只能活在自责和孤僻之中。
而长期的羁押生活,加之来自身边囚犯的冷言冷语,会使人的心理逐渐变得心胸不宽广,长期的羁押生活也会使一个人与社会脱节,眼界慢慢变得不开阔,逐渐让有这种心理的人很难与他人相处,而且容易伤害他人。
这种人是失败者,因为自我封闭和自我设限,他们陷入了精神上的贫瘠和恐慌中。
如此,日本人便能够轻松的趁虚而入,让原本嘴硬、骨头硬的人逐渐变得失去灵魂和信仰。
一个失去灵魂和信仰的人,只能成为一具行尸走肉。
顾青知此时正在等待进行第三关的考验,而在他前面的正是纪同。</div>
纪同颤颤巍巍的举起手枪。
顾青知却认出了站在不远处的被五花大绑的犯人。
“余广锋?”
自从木匠小组案结束,顾青知将所有材料都移交给日本人之后,他曾经听说过余广锋等人被送到关门洲看所守的事情,却没想到纪同要枪杀的人竟然是余广锋。
纪同并不认识余广锋。
余广锋也不认识自己面前的同志。
他昂着头,慷慨赴死。
他已经受够了关门洲看守所中非人的待遇。
日本人催促着纪同开枪。
纪同举着枪,始终下定不了决心扣动扳机。
日本人越是催促他,纪同越是紧张。
一旦他放弃枪杀对方。
那站在纪同身后,一排举着枪的日本人便会将纪同打成筛子。
要么别人死。
要么自己死。
纪同闭着眼睛,大喝一声,扣动扳机。
随后,他应声倒地。
纪同选择了自我了结。
然后,结果却令人失望。
顾青知只见站在纪同身后的一排日本人举着枪,将余广锋打成了筛子。
日本人不讲武德,更不守规矩。
原来,被枪杀者无论会不会被枪杀者打死,都会被日本人处决。
顾青知阴沉着看着远处的一切。
下一个执行人,就是他……
……
【抱歉,昨晚有事,补上,还有……】</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