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青知也不与程鸿轩计较,他笑道:“既然程先生已经说清楚,那顾某就告辞了!”
程鸿轩笑道:“慢走!”
顾青知离开程鸿轩家后,开车去往太古洋行江城分部。
顾青知自沪上来到江城,自然对位于沪上的太古洋行不陌生。
太古洋行于1886年在沪上福州路四川路口的吠礼查洋行的老房子里开张营业,由约翰-斯怀尔的合伙者之一威廉-朗管理。
起初,约翰-斯怀尔父子公司一直把英国的羊毛和棉纺品从利物浦运到中国,委托在沪上的代理行,类似琼记、普雷斯顿布莱涅尔等洋行出售。
但是,这样的周折只是权宜之计。
于是,颇具野心约翰-萨缪尔-斯怀尔决定与理查德-沙克尔顿-巴特菲尔德决心自己创办一家对华贸易洋行。
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太古洋行于1906年在其主要的码头——法租界外滩太古码头边兴建新的办公大楼。
大楼坐西朝东,从东面的办公室望出,可以对码头一览无余。
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正方形,里面中部仿巨柱石构图。红色清水砖外墙,层间窗洞为半圆券、平券、平顶屋面;局部墙上置弓形山墙,颇有有巴洛克韵味。窗裙和檐上有不同的古典小装饰,立面线条比较粗狂。整幢建筑占地面积十分之大。
由于业务的不断扩张太古船队航行遍及中国沿海及内河。因公司轮船较多,岸上设施远不敷用,浦西只有三座浮动码头。</div>
于是,太古又在浦东扩建码头。在对岸浦东建造了华通码头,加上原有的浦东老太古码头,以及“蓝烟囱”码头。
太古洋行的太古轮船公司在浦江两岸共设三处码头,包括座浮动码头。
太古洋行还兴建了太古船坞,太古船坞后来发展成香港最大的船坞。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太古洋行涉足保险业,先是代理其他公司的业务,到二十世纪,已经以太古的名字在上海拥有最大规模的火险业务及相当庞大的海洋及意外保险业务组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太古洋行一度自己印制钞票,曾经在汕头一带发行使用。
1904年,在天津成立天津驳船公司,经营天津——塘沽之间的浮船拖驳事业,附设船舶修理工厂。
还和怡和洋行组成“西江商业航运公司”,垄断了广东西江航运业。
二十世纪初,太古洋行的船只和吨位超越了怡和,占据了外国轮船公司的首位,和怡和一起垄断了沿海、长江、珠江流域的航运。
进入三十年代后,经济的衰退对太古洋行的经营也造成了一些影响,但太古洋行依然庞大。
上海作为太古洋行在远东的总部,统管远东的中国、日本、南洋各地的业务。
除上海外,太古洋行还在天津、宁波、广州、南京、江城等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或者码头堆栈。
可以说太古洋行是近代中国影响力仅次于怡和洋行的商贸机构。
所以,季思本在江城的洋人圈里享有一定的声誉,绝不是完全依靠他自身的能力,作为太古洋行在江城分支的买办,他手中的权力绝对不小。
因此,不仅在江城的洋人与他关系不错,侯曾荫这个江城市政府的经济科长与他之间的猫腻也绝对不少。
顾青知打开车门,走进洋行,与洋行外的萧条相比,洋行内部十分繁荣。
顾青知看着形形色色的人,观察着洋行内部的构造,抬头便看到了站在二楼正在训斥员工的季思本。
季思本转头的瞬间,正好与顾青知的目光相对。
他只觉得楼下这个人很眼熟。
但,一时之间竟然想不出他是谁。
于是,他急匆匆的下楼,走到顾青知身边,笑嘻嘻的问道:“先生,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顾青知没想到自己的到来引起了季思本的注意,他不知道季思本知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于是笑道:“随便逛逛。”
季思本盯着顾青知,由于想不起来顾青知的身份,也没有发现顾青知比较强势,于是便客客气气的请顾青知随便看。
季思本盯着顾青知的本影,迅速回到办公室,当他从一堆旧报纸中翻出那张印有顾青知照片的旧报纸,他愣在了原地……
……
【求月票!】</div>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