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和周瑜想法,张多不会去考虑,他带着乔婉和乔莹回到乔府,命令所有军士驻扎在乔府旁边,日夜守卫,不给孙策机会。
张多不知道,因为孙策的隐忍,他谈过了一劫。
如果孙策动手,张多和他的二十多个部下,全都得死在水寨里。
以孙策的武力,张多是抵挡不住的,加上孙策还有周瑜帮忙,所以张多基本没有逃生的可能。
只是孙策不敢动手,因为时机还没有成熟,庐江郡一乱,会打乱所有布置,他不想功亏一篑。
庐江郡发生的一切,还没有传到建业,只是张多以骁骑将军的名义向郑宝发出报备,表示需要调一些骑兵去庐江,具体事项是守卫乔府安全。
张多这种请求,郑宝没有不答应的道理,当天就拨两千骑兵去了庐江郡,为了表示一视同仁,紧接着又派张三带领两千骑兵去徐州,守卫糜府的安全。
未来的大将军夫人,可能看紧保护好,郑宝觉得派一点骑兵过去理所应当。
大将军府,郑宝在张宁的伺候下穿戴一新。
大门外,一众文士武将分两列肃立,静静的候着,向来不喜欢摆排场的郑宝,今天破例摆了一次大将军的架子。
“参见大将军!”
看到郑宝出来,以荀攸为首的官员武将们一齐行礼。
“出发!”
郑宝大手一挥,当先往建业学堂方向走去,他大将幕府的幕僚以及将军们分成两列跟在他的身后。
这一幕,看傻了好些人,这是出了什么事了?
有好事者指着正在行进的队伍向旁边的人询问:“这是怎么了,大将军带队,可是又要打仗?”
“不是打仗,建业学堂今天正式开学,大将军要去参加典礼。”
“建业学堂?”
什么东西,有人听名字就懵了。
“你外地人吧,建业学堂都不知道?”不知道建业学堂的人,被鄙视了。
建业学堂的招生工作已经进行一个多月了,今天正式开学,也是建校大典的好日子,居然有人不知道。
“我算你还是去跟着去长长见识吧,这个学堂,可是大将军规划建设的,里面环境极好,随处可听朗朗读书声。”
“多谢兄台!”
不了解建业学堂的人,听了这介绍,纷纷跟着队伍走,准备看看大将军建的学堂,到底有何特殊之处。
建业学堂在建业城北边,从大将军府过去,要走一会儿,郑宝带着一群人直接走路过去,后面还跟着一大票百姓。
……
建业学堂,师生们已经在操场上静候了,六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站满了整个操场,莫约有几千人。
郑宝看到,也是大吃一惊,看来招生工作进行得还不错,此事李儒和郭嘉功不可没。
操场前的高台上,已经有朝廷官员候着,看到郑宝到来,连忙起身见礼,并把最中间的位置空出来。
明眼人都知道,C位是大人物坐的,而在场官员中,郑宝这个大将军就是最大的人物。
郑宝当仁不让,一屁股坐下,然后拿起桌上的铁质喇叭,对接操场上的师生道:“建业学堂的各位老师,各位学子,今天是建业学堂开学的大好日子,希望学子们可以在这里学到有用的知识,学到做人的道理,学到治国理政的才能。”
“可能你们不知道,为什么朝廷要强制六岁到十六岁的孩童进入学堂读书识字?在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因为你们是大汉的未来,只有你们才学满腹,聪明过人,我大汉方能强盛不衰,你们要为大汉强盛而读书……”
为大汉强盛而读书!
这句话,让操场上站着的学子们充满力量!
大将军说的没错,他们都还年轻,是大汉的希望,是大汉的未来,他们必须在学堂学到本领!
“为大汉强盛而读书!”
不知道是谁起了个头,他的呐喊,引爆了整个操场,一时间,为大汉强盛而读书的呼声直冲霄汉!
郑宝身后的陆康激动到难以自已,正暗自抹泪,他这是太感慨所致。
建业学堂的学子们如此朝气蓬勃,如此铿锵有力,何愁大汉不兴?
很多跟陆康一样的前来观礼的朝廷老臣们听到这么多孩童的呐喊,他们老怀大慰,大感后生可畏,大汉中兴可期。
学子们呐喊持续了足足一刻钟,直到嗓子喊哑方才停止,他们的呐喊声传出去好远,近处的百姓,远处的皇宫,都听到了。
听到为大汉强盛而读书的呼声,每个人都驻足静听,有情感抱负的人更是有感而发,飞奔向建业学堂,他们要成为学堂的一员。
皇宫中,刘协闲来无事,在御花园陪伏寿皇后赏风景,乍听为大汉强盛而读书的阵阵呼声,他定住了。
“陛下?”见刘协怔怔不动,伏皇后连忙上前搀扶。
“为大汉强盛而读书!为大汉强盛而读书!这就是大将军要创办建业学堂的初衷吗?难得朕一直以来,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div>
刘协迷茫了,在有些大臣的刻意撺掇下,他对郑宝的感情非常复杂。
他感激郑宝将他接来建业,给他竹简东都,给他一个皇帝该有的体面,但是朝廷大小事物,官员们习惯向郑宝汇报,征求郑宝的意见,在朝会上的谈论,经常都是走过场。
他是皇帝,被架空了,这种情况让他怎么想?
虽然郑宝没有像董卓那样对他,但是他害怕郑宝成为第二个王莽。
最近在耳边说郑宝坏话的人,都以王莽第二来形容郑宝,刘协听多了,也就随大流了。
其实他来建业的时候,郑宝就跟他说话,他可以理政,但是军权郑宝暂时不会放弃。
因为有前车之鉴,刘协也不好说什么。
当初就是他听了大臣们的意见,要郑宝交出兵权,才导致董卓杀入洛阳的,现在他哪里还敢让郑宝放弃兵权。
再者说,他现在还是在郑宝的庇护下,才能继续享受帝王的待遇,想必在洛阳和长安的日子,不知道好过多少倍。
“陛下,刚才的声音,是建业学堂那边传过来的,为大汉强盛而读书,学子们的志向远大,乃陛下之福。”
83书屋:(www.83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