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书屋

第128章 比我写得都好,这怎么破?……

18天前 作者: 天下第一白

另一边。

收到张老师邮件的陆教授赶紧阅读起来。

“爬山虎的脚,啧啧。”

“春,厉害啊,厉害。”

“荷塘月色……我的天。”

当看完这几篇陈易之前写的散文。

这会儿的陆行,却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我去……”

“过几天还怎么跟这一些同学上课?”

“这散文写得比我都好,这怎么破?”

抓了抓头,陆行感觉有些抓狂。

他来中陆一方面是摸底中陆文学情况的。

另一方面,也是想传播南陆文学理念。

现在好了。

这情况还没摸完全,紫荆学院一位学生就将他给震住了。

至于传播什么南陆文学理念。

得。

现在陆行感觉。

别说是传播了,他得被中陆这一边的文学理念给影响了。

正如刚才他看的几篇散文。

不管是春,还是荷塘月色,更或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都深深的被震撼到了。

如此一比。

他倒是觉得,南陆那边的文学理念,倒是无比的小家子气了。

“陆兄,那边什么情况?”

正头痛着。

同事在群里却是给自己发了一条信息。

“这边有些不妙啊。”

叹了口气,陆行还是回道。

“怎么不妙了?”

“感觉中陆这一边的文学水平十分的强大。”

“不会吧,怎么个强大法?”

“怎么个强大法暂时我也还不知道,不过,今天看了紫荆大学一位大二的同学写的散文,我感觉,我们南陆与中陆比起来,可能差远了。”

“陆教授,我没听错吧,你说一位大二的学生?”

“对。”

“大二的学生就能与我们南陆相比了。”

“关键的是我们南陆还有可能比不过。”

“陆教授,您一定在说胡话。”

“我也想我在说胡说。”

陆行尴尬一笑:“得,要不,给你们看看。”

说着。

陆行便将陈易写的几篇文章发到了群里。

几分钟后。

原本还挺安静的群,瞬间沸腾了起来。

“陆教授,这是紫荆学院大二的学生写的?”

“是的。”

“你确定?”

“确定。”

“呃……”

这会儿。

整个群里一众南陆文学系的教授也懵逼了。

“不会吧,中陆文学水平这么强了?”

“我也不知道。”

“看看这位陈易同学写的,春,荷塘月色,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直吊打我们南陆啊。”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打死我也不相信中陆文学水平竟然这么强。”

“这一定是突然灵感爆发,妙手偶得,真要再写几篇出来,肯定不可能。”

“陆教授,要不,您再找找这位叫陈易的同学,看看他能不能再写几篇出来。”

“这个……”

“要不这样,反正您不是在中陆嘛,就来个南陆中陆文学交流大赛,我还真想看看中陆的文学水平到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我这边也联系一下南陆各大高校,争取将这个赛事搞大一些。”

“那,行,我跟中陆这边的人沟通一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div>

虽然有一些担心。

但做为南陆这一边的文学教授,他其实也是有一些不甘心。

……

“陈易,没想到这位来自南陆的陆教授竟然这么牛逼。”

“哦,是吗?”

“难道你不觉得?”

食堂。

李信一边吃饭,一边说着上午陆教授上课的事情。

“不觉得。”

陈易摇了摇头,继续吃饭。

“我去,你有没有听课啊。上午陆教授讲的可是非常精彩,而且,他还与我们交流了南陆那一边的文学情况。听了陆教授的课,我感觉受益非浅。没想到,南陆那边的文学竟然这么精彩。我们一直呆在中陆,眼光倒是有一些浅了。”

“赶紧吃饭。”

“我会吃,不过,陈易,你不是写得一手好文章嘛,难道你没感觉?”

“要我感觉的话,那就是,中陆一直可是博彩众长。虽然看起来没有什么特色,但其实却是最大的特色。南陆那边的风格,只是小众风格而已,我们只要了解一下就可以,没必要学他们。”

“我靠,陈易,你啥时候这么心高气傲了。”

“有吗?”

“你看你,现在不就是。”

“好吧,有就有吧。”

陈易没有多说。

“对了,中陆南陆文学交流大赛你参加吗?”

“啥大赛?”

“坑,你真没有听课啊。陆教授说了,过几天中陆与南陆将会举办一个文学交流大赛。所有中陆与南陆的作者,都可以参加大赛。诺,这是连接网站。”

李信给陈易发了一个连接。

陈易点击打开。

没想到这个大赛举办的还蛮大的,连官网都做得十分的精致。

“怎么,不参加和南陆那边干上一架?”

“咦,刚你不是一直念叨着南陆那边的文学风格?”

“呵呵,我可是中陆人。”

“哈哈,我还以为你叛变了呢。”

陈易笑了笑:“ok,这样的大赛,我怎么可能会不参加。”

没说的。

不说这个大赛还有资金奖励。

哪怕没有。

陈易也想与南陆那边干一梭子。

既然要干。

自然,陈易第一个想到的,还是鲁迅。

鲁迅先生不但文章写得好,骂人也骂得好。

不对。

读书人怎么会骂人呢。

读书人的事,怎么可以叫骂人呢。

是给建议。

对。

就是给建议。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想罢。

陈易便将鲁迅先生这篇《孔乙己》给抄了过来。</div>

关闭